第八五章 達成了意向協議(1 / 3)

跟裏士滿你來我往的收發了幾次電報,大概了解到戴維斯總統的意思之後,亞曆山大.史蒂芬斯再次向新奧爾良的中方代表提出了談判請求,而麵對這一次的請求,東方遠征軍方麵的回應相當迅速,立刻就重新啟動了談判。

這次談判依然隻有高俊傑跟亞曆山大.史蒂芬斯兩個人,在這個過程中,亞曆山大.史蒂芬斯似乎失去了與對方唇槍舌劍的交鋒興趣,基本上全權同意了之前高俊傑提出的要求。

其實嚴格來說,高俊傑提出的要求都不算過分。

像第一條要求,希望南方聯盟國政府盡快跟北方政府展開停戰談判,本來就是個好事情,畢竟聯盟國政府此時已經後勁乏力,在沒有外來支持的情況下,不可能真的打敗北方,而不管怎麼看,中英法三國都不可能在這件事上支持南方政府,畢竟這三國巴不得美國分裂,絕對不想看到兩個分裂的政權國家重新合並。

所以說,南方政府現在能維持目前的局麵就不錯了,想要反攻北方無益於是癡人說夢,純粹是戴維斯總統的一廂情願,或者說為了維持自身威望的一種手段。

畢竟前麵說過,南方聯盟政府是個十分鬆散的聯盟,各地方州的權力很大,美利堅聯盟的總統更多的是大家推選出來的一個台前調解人,實際權力並不大,受到的製約遠遠大於原本的美利堅合眾國,更不用說趨向獨--裁化的林肯政府了。

但是,有一個例外,那就是當國家處於戰爭,尤其是處於整體戰的情況下,總統的權力就會大大增強,這是一個必然現象,因為隻有權力集中,才能提高效率,有效的為戰爭服務。

所以說,戴維斯總統不希望太早結束戰爭,因為隻要還在戰爭期間,他的權力就會越來越大;但同時呢,戴維斯也不希望戰爭太過激烈,畢竟那樣對政府的負擔太大,而且戰爭這東西本來就帶有很多不確定性,萬一再來幾個大敗,說不定聯盟政府就要垮台了,那可就沒處哭了。

總之,戴維斯現在十分糾結,內心中不想戰爭太早結束,又不想繼續下去,因此處於一個猶豫期,所以中國人提出的這個要求,其實是為他做了選擇,對他來講其實是一個好事兒才對。

之所以不同意,不過是因為這個要求是中國人強加上去的,聯盟國政府,還有戴維斯的麵子上有些過不去,但除了這一點外,其他也就沒什麼了,畢竟總起來說,停戰的好處要大於弊處。

還有第二條,進一步開放中國與南方聯盟國之間的自由貿易範圍,互相承認最惠國待遇,彼此雙方對農產品與工業品實行互惠免稅的政策。

這個條件與其說是條件,不如說是個督促條款。

因為很早之前,也就是南方聯盟國政府建國之初,就已經在實行自由貿易政策,對進出口實行免稅政策,以此來刺激進出口,為廣大農場主增加利潤。

很顯然,這個政策對那些大農場主是十分有利的,因為會減少很大一塊的貿易稅,有利於農產品的出口,也有利於國外工業品的進口。

然而,這個政策對國家來說卻相當不利,因為這種自由貿易政策讓國家少了一大塊海關稅,而且實行自由貿易之後,本國的市場就等於不受保護的向外開放了,很容易被工業能力更強的國家掠奪資源,傾銷工業品,搶占市場,實行所謂的剪刀差式貿易,從這邊掠奪大量財富。

要知道,南方聯盟國的地盤主要是指原先美利堅合眾國的南方地區,這裏工業基礎薄弱,基本沒有重工業,隻有一些加工業之類的輕工業,所以國民經濟中占主要地位的,還是種植業,或者說是農業。

在過去,南方的經濟模式主要是對外出口棉花、玉米、小麥等農產品,進口歐洲的工業品。

在這其中,棉花是主要的出口物資,占據了每年對出口交易額的七成以上,其中出口對象主要是英國,其次是法國,然後才是其他國家。

之所以形成這個現象,是因為南方美國的棉花品質好,英國紡織工業的主要原料都是用這種美國長絨棉,要是用別的棉花的話,品質就會下降,所以才形成了這麼一個產業鏈。

然而,當中國貨開始崛起,尤其是物美價廉的中國布開始行銷海外之後,強烈的衝擊了英國布的市場,隻不過因為中國布的出口數量還比較小,又主要走的是高端路線、這才導致走中低端路線的英國布沒有遭受災難性的打擊,但利潤卻因此減少了很多。

然而,偏偏在這個時候,美國的南北戰爭開始爆發,在前期的時候,北方政府的海軍一度封鎖了海岸線,嚴重打擊了聯盟國的對外貿易,導致南方的棉花等物資無法順利運出去。

偏偏在這個時候呢,中國布跟中國絲綢的海外輸出與日俱增,對英國紡織品的衝擊力也開始變的更強,再加上原材料短缺等因素,導致英國許多紡織廠主紛紛轉行,不再自己生產布匹,而是轉而去做貿易,經營更加暢銷的中國貨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