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二章 白頭鷹計劃(1 / 3)

不得不說,林肯的新想法的確是一個很大膽,也很激進的想法,居然在戰局如此不利的局麵下,還要想著主動進攻,還要想著侵略加拿大。

但仔細一想,林肯的這個放棄南方,全力攻擊北方的念頭,可行性還是很大的,在這方麵,林肯之前的解釋已經足夠多,唯一的問題就在於是否敢冒險。

正常來說,以林肯目前的身份地位,他已經跟美利堅合眾國政府捆綁在了一起,而且是很深的地步,一旦北方政府被南方政府所滅,那麼或許其他人,包括喬治.米德也沒啥生命問題的話,但林肯就完全不同了。

無他,林肯在美利堅合眾國的個人威望太高了,之前又是廢奴製的主要負責人,所以可以想象到,一旦北方政府被南方軍通過軍事行動推翻,那別人至少還可以安穩無憂,但林肯是一定要死的。

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的政治家看似大度,但那是在對方影響力不夠大,不夠影響己方利益的前提下,如果有人的個人威望太高,對大家,尤其是新上台的政治家構成太大威脅,那麼他們也不介意給對方實行人道毀滅。

古往今來的西方政治中,那種個人威望高的家夥,下場大都不怎麼樣,凱撒,拿破侖,都是活生生的例子,而很顯然,林肯也屬於這一類人。

對目前的林肯來說,他已經是能上不能下的狀態了,一旦北方政府下台,甚至是他的獨裁體係結束,那同時也就意味著林肯個人生命的終結。

因此,正常情況來說,目前的美利堅合眾國誰都可能同意南方人打過來,重新統一南北,但唯獨林肯是不可能同意的,畢竟付出的代價太大了點。

可誰知道,林肯總統居然真的肯做出這種犧牲,明明知道這樣做的風險很大,有可能把自己都賠進去,但他依然選擇了這麼做。

唯有一個解釋,那就是林肯的確是把美利堅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甚至高於自己的生命,他的所作所為,的確都是在為美利堅的利益而奉獻一切。

的確夠高尚,也的確值得敬佩。

當然了,提出一個大膽而新穎的想法容易,但要想把這個想法變成更加有可行性的計劃,進而變成實實在在的行動,就不是個簡單的事情了。

尤其是,這不但是一個大規模的計劃,也是一個需要做到絕對隱秘的計劃,因為林肯的這個想法要想實現,必須在短時間內把部隊運動到位,而且還要在短時間內發起進攻,在各方都反應過來之前,徹底擊敗英國人,造成既成事實,這才能最大限度的杜絕意外發生。

由此可見,在這個計劃當中,大規模的兵力調動倒不是問題,關鍵是隱蔽性的問題,除此之外,對波士頓地區的進攻行動還必須堅決有效,必須在短時間內決出勝負,一旦陷入拖延拉鋸狀況,很可能就要滿盤皆輸。

因此,這次行動可以說是舉國之戰,雖然不敢說是一戰定命運,但也相差不多了。

但或許正因為這個計劃的冒險性很大,困難很多,加上有些佩服林肯總統的決斷,所以喬治.戈登.米德將軍對這個計劃十分上心,得到總統的最高授權之後,立刻就投入了工作當中,開始完善這個大規模的反擊,或者說侵略計劃。

在綜合了各方考慮之後,很快的,喬治.米德將軍就給出了一個最穩妥的兵分三路的進攻計劃。

在喬治.米德的設想之中,這次進攻行動中,雖然波士頓是關鍵,可以說隻要殲滅了波士頓的英軍,其他的地方都好辦。

但問題是,英軍現在並不是都集中在波士頓這一路,而且出於後勤補給的需要,五十萬人聚集在一起,對進攻波士頓並無太大的好處,反而會給自己的後勤運輸造成絕大的負擔。

所以說,最好的辦法是兵分三路,一路從底特律開始,直接向空虛的加拿大進兵,奪取土地的同時,也可以動搖加拿大守軍的兵心,並提升我軍的士氣。

為了就近原則,第一路軍的任務會交給詹姆斯河軍團,這個軍團建製完整,戰鬥力也比較有保障,而且因為曾經是防禦西線的部隊,得到過一定程度的加強,目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十萬人,以這樣的規模從底特律進兵,空虛的加拿大後方肯定抵擋不了。

隻要行動堅決迅速,肯定能拿下渥太華,之後的蒙特利爾,魁北克等城市也有很大的把握能夠拿下。

無論如何,魁北克可以先放一放,但渥太華跟蒙特利爾是一定要拿下的,這是這一路軍最重要的兩個目標。

原因很簡單,隻有拿下蒙特利爾,才能對加拿大產生極大的觸動,動搖波士頓地區的加拿大軍以及英軍的軍心,否則如果隻是打下一個渥太華,顯然是無法起到這種作用的。

第二路軍,是從奧爾巴尼開始進攻,目標直指波士頓的外圍防線伍斯特市。

奧爾巴尼本來就是雪蘭多河軍團的駐地,是之前防禦波士頓英軍的主要防禦據點,從這裏進攻也算是合情合理。

當然,考慮到奧爾巴尼方向是伍斯特市英軍的主要防禦方向,所以這個方向的進攻不會是主力,將會是以牽製為主,為第三路軍的進攻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