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二章 白頭鷹計劃(2 / 3)

至於最後的第三路軍,則是從紐黑文發起進攻,目標同樣指向波士頓。

紐黑文原本是新建的紐約軍團的駐地,隻有八萬人左右,而且戰鬥力較弱,大部分是臨時征召的民兵,因為威脅較小,所以波士頓英軍的主要目標也沒放在他們的身上,因此這裏的部隊主要是以防禦波士頓方向的英軍為主。

一旦從波托馬克軍團軍團抽調的三十萬軍隊抵達紐黑文,就可以出其不意,對波士頓方向發起堅決有效的進攻,一舉擊破波士頓外圍的普羅維登斯防線,拿下普羅維登斯城。

拿下普羅維登斯城之後,按照計劃,第三路軍不會在這裏多做停留,也不會直接進攻波士頓,而是會全軍向伍斯特市前進,在那裏配合奧爾巴尼方向的雪蘭多河軍團,一舉攻占伍斯特,消除伍斯特這個波士頓英軍最大的外圍堡壘。

等占領了普羅維登斯跟伍斯特,波士頓城就沒有任何障礙可言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集中兵力進攻波士頓,爭取早日把波士頓拿下來。

在整個計劃當中,第一路軍的任務是單獨作戰,與進攻波士頓看似沒有直接關係,目的主要是影響前線英軍跟加拿大軍的軍心士氣,占領多少加拿大的土地跟城市倒是不重要,所以最關鍵的就是要用最快的時間拿下蒙特利爾,打擊前線波士頓地區的英軍跟加拿大軍的軍心士氣。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在波士頓英軍主力沒有消滅之前,拿下再多加拿大地區的土地都是毫無意義的,隻有徹底在波士頓地區把來犯的英軍主力徹底消滅掉,那麼加拿大就是成熟的桃子,隨時可以摘下,畢竟沒有足夠兵力防守的國度,是沒有威脅可言的。

剩下的,真正對波士頓發起攻擊的,就隻有第二路軍跟第三路軍。在這其中,第二路軍的雪蘭多河軍團,主要是起牽製作用,目的是吸引敵軍注意力,讓對方做出誤判,為己方第三路軍的快速打擊提供便利。

一旦波士頓方向的英軍被伍斯特方向的戰役所吸引,在紐黑文方向的防禦必然空虛,在這個時候,由目前聯邦軍中戰鬥力最強的波托馬克河軍團一部發起進攻,肯定能夠在短時間內拿下普羅維登斯。

普羅維登斯這個城市雖然不大,但就目前來看,戰略位置相當緊要,不但是大西洋沿岸納拉甘西特灣的重要海港,還是波士頓外圍的重要防禦據點之一。

可以說,拿下了普羅維登斯這個地方,就能夠給波士頓造成直接威脅,已經可以直接對波士頓發起進攻了。

但同時呢,普羅維登斯跟伍斯特的陸地距離也很近,兩者之間沒有艱難險阻,如果是強行軍,就算帶著大炮,用不了兩天就可以抵達。

因此,拿下普羅維登斯,就等於掌握了戰役主動權,到時候從紐黑文出發的聯邦軍既可以直接攻擊波士頓,也可以攻打伍斯特,而出於穩妥的考慮,喬治.米德選擇了伍斯特。

因為伍斯特市是波士頓英軍防禦奧爾巴尼的最前沿,當初的星光鎮大捷之後,波士頓英軍就認識到了雪蘭多河軍團的戰鬥力,開始不再謀求主動向西部進攻,而是進入全麵龜縮防守的狀態。

有鑒於雪蘭多河美軍的戰鬥力比較犀利,加上人數也比較多,足足有十五萬人,所以為了波士頓城的安全,特意在波士頓外圍的伍斯特跟普羅維登斯兩個城市設置了外圍防禦據點。

這其中,伍斯特因為是直麵奧爾巴尼,而且還是內陸城市,所以是防禦的重中之重,被當成了要塞來修築,不說各種防禦工事,光是這裏的守軍部隊,就有足足十萬人之多。

要知道,整個波士頓地區的英軍總共隻有不到三十萬人,其中從加拿大開過來的大概有十萬人,從英國本土調過去的部隊有不到二十萬人,再加上海軍陸戰隊,還有法國人,雜七雜八這才湊成了三十萬人的數目,但其實是不到三十萬人的,而且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隻有一半,也就是十五萬人出頭。

這些部隊裏麵,其中五萬人分布在緬因州等新英格蘭地區的城市中,剩下的二十五萬人,則基本都集中在了波士頓地區。

在波士頓地區的英軍,或者說英法聯軍中,波士頓市區有十萬人,伍斯特市有十萬人,然後普羅維登斯有五萬人,正好二十五萬人,形成餓了一個嚴防死守的三足鼎立式的防禦圈。

這個三足鼎立的防禦圈中,波士頓市毫無疑問是真正的防禦中心,而伍斯特跟普羅維登斯則是兩個拳頭,防禦住美軍兩個方向的威脅。

從英軍的防禦布置來看,這種把防禦地點分成三個城市的做法,不但能有效的布置兵力,避免兵力過度集中而造成的後勤壓力,同時還可以形成彈性防禦,可以讓伍斯特跟普羅維登斯這兩座城市變成真正的前沿防禦陣地,而波士頓則作為後方的支援方,做到最大的互補。

因此,這個三點防禦模式是相當緊密而有效的,攻擊任何一個點都會得到極大的反擊,都能夠及時有效的得到波士頓方向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