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孫向兵詳細的說完林肯即將實施的白頭鷹計劃之後,李永吉也是好一陣唏噓:“真沒想到,這個林肯還真是有魄力啊,自己還四麵楚歌呢,竟然還想著進攻加拿大。”
的確,白頭鷹計劃雖然說開了並不複雜,簡單說就是放棄對南方聯盟軍的防禦,集中力量全力以赴的對付在波士頓地區的名義上的英法聯軍,實質上的英國軍隊。
以北美洲目前的戰爭態勢,雖然美利堅合眾國在整體上是處於最劣勢的,在波士頓的英軍反而是最滋潤的,但那不過是相對而言。
認真來說,在目前的北美大地上,其實英軍是實力最弱的一方,歸根到底呢,還是因為他們的兵力最少,武器裝備不占壓倒性優勢,而且作為軍事幹涉,或者說侵略的一方,士氣方麵也肯定不如同仇敵愾的聯邦軍。
之前英軍在北美戰場上與聯邦軍在陸地交戰中的表現,已經說明了很多問題,那就是一旦跟認真起來的聯邦軍正麵在陸地野戰中PK,英軍完全不是對手,哪怕英軍就算敗了,實際損失也並不大。
英軍之所以現在過的這麼滋潤,是因為之前聯邦軍的主要精力都被南方聯盟軍以及中國遠征軍給吸引了,放鬆了對北方的警惕,結果被英軍憑著強大的海軍,來了個突襲式的登陸戰,一舉拿下了兵力薄弱的波士頓。
從那之後,英軍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強對波士頓的統治,維護好港口,修築波士頓周邊的防禦工事,打著一副就地防守的姿態,進攻意圖並不明顯,很顯然也是知道繼續貿然進攻風險太大。
龜縮一陣子後,可能是防禦工事修的差不多了,加上那段日子中聯邦軍連連遭受重挫,尤其是西部戰區,被中國遠征軍打的不要不要的,接連損失了大量有生力量,導致聯邦軍不得不放棄大規模反擊波士頓的計劃,甚至還要抽調力量去南方西方,以加強那兩個地方的防禦力量。
這樣一來,英軍指揮官果斷出手,一邊繼續放置重兵在波士頓當威懾力,一方麵借助海軍優勢,還有加拿大的留守兵力,趁機向波士頓北方的新英格蘭地區進攻。
在進攻過程中,英軍並沒有一味的用武力解決問題,而是武力與談判雙重手段,而談判其實是主要的手段。
簡單來說,就是英軍雖然派出了規模不大的部隊去進攻,但那隻是虛張聲勢,在英軍進攻新英格蘭地區的時候,談判特使已經先一步去接觸當地的權貴階層,用免稅,加強當地自治權以及武力威脅等多方麵的手段,促使新英格蘭地區的當地人投降。
在當時,新英格蘭地區幾乎已經沒有多少聯邦軍了,聯邦軍的震懾力微乎其微,加上這一地區的當地人主要以白人為主,很多都不讚同林肯的廢奴政策,認為讓黑人與白人平起平坐是恥辱,所以新英格蘭地區這個地方的人對林肯是相當不感冒的。
之前新英格蘭地區之所以沒有學南方人那樣搞分裂,是因為他們隻是討厭林肯的政策,但卻沒有南方人那麼迫切,畢竟這邊的人大多數人不是以大莊園為主的經濟,所以在經濟方麵不會受到太多影響,因此反應也就沒那麼激烈。
但不可否認的是,當地人對林肯很不認可,而當這種情緒被摻入到現實局勢中後,也就很容易被動搖了。
美利堅合眾國畢竟是個年輕的移民國家,就算還有些兩三代的當地人,但在國家認同感與向心力方麵,還是遠遠不能跟英國、法國以及中國等老牌傳統國家相比的。
所以說,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美國人,恩,確切的說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遠沒有後世的好萊塢電影中渲染的那樣偉大,當時的那些人,第一時間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然後是當地市民的利益,接著是州政府的利益,最後才是聯邦政府,或者說國家的利益。
簡而言之,此時的美利堅合眾國裏麵,有大局觀的隻是極少數人,大多數人更在意的是安穩的過上好日子,討厭聯邦政府的束縛,所以地方分離主義傾向是很嚴重的,這也是為何南方各州能那麼容易就紛紛自立的一個重要原因。
總之,英軍這次的指揮官很明智,沒有一味使用武力,而是武力威懾為輔,外交談判為主,結果一番分化瓦解,很容易就把新英格蘭地區的大部分地方拿到了手,劃入了大英帝國的懷抱,哪怕很多地方隻是名義上的歸屬英國。
當然,除了指揮官聰明睿智外,英軍的整體軍力不足也是促使英軍這樣做的原因,所以說,別看英軍趁機占了N多領土,甚至把大半個新英格蘭地區都收入囊中,但其實那都是沙子做成的城堡,經不起風吹雨打。
換言之,別看英軍前段時間鬧的很歡,而且成果斐然,但要說到實質呢,能否保住這些成果,還得看當地英軍的表現。
一旦波士頓地區的英軍主力被聯邦軍擊敗趕走,那麼之前投降的地區就會再次倒戈,重新回到美利堅合眾國的懷抱,所以說,之前林肯帶領的聯邦政府之所以對英軍的所作所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並不擔心他們做大,反而把精力繼續投入到最危險的南方跟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