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四章 好厲害的林肯!(2 / 3)

在這方麵,林肯之前的決策算是很英明的,他頂著各種壓力,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優先跟中國達成了和解,讓人數最少,但實力最強,對聯邦軍最有威脅的中國遠征軍先行退兵,從而給了聯邦政府一絲絲難得的喘息之機。

暫時解決了中國軍隊的威脅後,林肯這才抽出力量專心對付南方聯盟軍,這同樣是很英明的決定,因為在林肯看來,去掉了中國軍隊的威脅後,聯邦軍就隻剩下聯盟軍這一個大敵了,至於英國人,在百萬聯邦軍麵前,最多就是個麻煩而已,一旦等聯邦軍抽出空來,回頭滅他們是很輕鬆的事兒。

一直以來,林肯在軍事方麵的政策還是比較靠譜的,而且他的性格也很堅韌,一旦做出了決定,就會不折不扣的執行下去,哪怕中途發生了變故。

比如說,當初聯盟軍聯合英國海軍部隊,對巴爾的摩發動了一次突襲,占領了巴爾的摩這個戰略要地,甚至直接威脅到了華盛頓。

在當時的情況,如果換個人當總統,十個有八個會跟當初二次英美戰爭中那個總統的選擇一樣,先逃離華盛頓再說,可林肯卻選擇了留下來不走。

或許很多人會說當時的林肯是瘋了,或者說是特別頑固,不是聰明人所為,是破罐子破摔,但事實上並不是如此,林肯當初做出留守華盛頓的決定,是經過反複思量的。

如果說一開始的時候,林肯還是個軍事方麵的雛兒,但他自從當總統之後,整個國家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打仗。

身為一個總統,帶領整個國家打了這麼久的仗,尤其是打了很多敗仗,這打啊打的,失敗的多了,加上身邊還有一票專業人士當參謀,慢慢也就打出經驗了。

因此,此時的林肯,絕對不能繼續當戰爭小白去看,更不能輕視他,忽視他,畢竟從才能以及性格等方麵來說,他比南方聯盟的那個戴維斯總統要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林肯當時不離開華盛頓,是因為他知道離開華盛頓的後果比不離開更嚴重。

要知道,當時整個的聯邦軍雖然連續在軍事上遭受重創,但畢竟人多勢眾,工業能力也沒有遭受太大損失,整體實力還是很強的,怕就怕失去了勝利的信心,失去了繼續作戰的勇氣。

換言之,在林肯看來,在去掉了中國軍隊這個超級大BUG,或者說超級威脅之後,其他的一切敵人都不是問題,美利堅合眾國隻需要穩住當前的局麵,慢慢靠實力就能碾壓一切。

畢竟聯邦軍的恢複能力比聯盟軍強的不是一點半點,就算聯邦軍損失了十萬二十萬,甚至七十萬軍隊,但他們依然可以咬牙再拉出一百萬,甚至更多的新軍。

反觀聯盟軍,目前的軍隊規模已經是他們的極限了,一旦遭受了重大損失,再想及時補充回去,那就是千難萬難。

所以說,隻要中國人不插手,隻要聯邦軍能穩住心神,聯邦軍最終一定能取得勝利,對這一點,林肯無比的確信。

再具體到當時的情況來看,聯盟軍雖然靠突襲占領了巴爾的摩,但整體實力並沒有得到大的改變,並且巴爾的摩的部隊依舊處於多方包圍的局麵。

因此,隻要定下心神,就會發現,聯盟軍那個突襲巴爾的摩的軍事行動看似是妙招,實際上是敗筆,因為這等於把一支強大的有生力量送到了危險境地。

當時進攻巴爾的摩的軍隊,是聯盟軍為數不多的精銳部隊,可這樣一支部隊拿下巴爾的摩之後,除了能繼續在海上獲得支援外,在陸地上可以說全部都是敵人,而且都是強敵。

不說費城方向的方麵軍不是巴爾的摩的聯盟軍能啃動的,就算是華盛頓,巴爾的摩的聯盟軍將領隻要不是腦子抽抽了,就絕對不敢孤軍深入的去進攻。

要知道,此時的華盛頓,跟當初二次英美戰爭時期的華盛頓已經完全不同。

二次英美戰爭時期的華盛頓,隻是個小鎮,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政府所在地,人口不多,軍隊不多,也無險可守,所以麵對英軍的來襲,華盛頓的官僚隻能逃跑。

可現在不同了,現在的華盛頓因為連續的戰爭,且因為一直處於與聯盟軍對抗的最前沿,早已經變成了一個大軍營,雖然沒有要塞化,但無論是從規模還是人口,都遠遠不是過去能比的,甚至因為在最前線,軍人的比例占的很重,已經是一個非要塞化的軍事重鎮。

而且,就在離華盛頓不遠的波托馬克河前線,還有聯邦軍最強大的波托馬克軍團。

這支軍隊人數早已嚴重超編,武器裝備也是聯邦軍中最好的,最關鍵的是,這支部隊的防禦陣線跟華盛頓早已經建立了完善的鐵路網跟電報網,還有大量的軍用火車,一旦發現情況不對,隨時可以從前線抽調部隊回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