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觀巴爾的摩的部隊,要想進攻華盛頓,隻能靠兩條腿走路前去,無法利用鐵路線的優勢。
這是因為此時的鐵路運輸中,鐵路線不是最重要的東西,最重要的東西是火車頭跟火車車廂,而火車頭這東西平時基本都彙聚在華盛頓跟費城等幾個大城市,畢竟隻有這幾個城市能維護火車頭,所以巴爾的摩那個地方是沒有留下什麼火車頭的,平時要去巴爾的摩啦東西,都是火車趕到巴爾的摩,然後再拉東西走。
當初聯盟軍突襲巴爾的摩的時候,其實當地是有一列火車的,不過在發現被突襲後,這列火車不顧貨物還沒裝好,迅速的逃之夭夭,一氣跑去了費城,結果聯盟軍沒能俘獲住這列火車,自然也就沒有能力進行火車機動。
或許要說,聯盟國也是有火車的,可以通過海運的方式,運火車頭跟火車車廂去巴爾的摩啊。
這個方法的確不錯,但要裝運一整列火車,包括車頭跟車廂,不是個簡單的事情,而且涉及到軍事方麵,火車少了作用不大,而且更關鍵的是,巴爾的摩的軍隊總體數目不占優勢。
聯盟軍待在巴爾的摩不動,好比收起來的拳頭,不但能更好的防守,還可以持續對聯盟軍各個方向施加壓力,牽扯他們的精力跟兵力,讓他們無法安心的調動。
可如果巴爾的摩的聯盟軍出動了,也就失去了最大的威懾力,聯邦軍完全可以憑著龐大的兵力優勢做出應對,在內線扼殺掉這支孤軍深入的精銳部隊。
一旦巴爾的摩的精銳聯盟軍被絞殺掉,同樣會對聯盟軍造成重大的打擊,所以這支部隊的指揮官,著名的“石牆”傑克遜才選擇固守,沒有輕敵冒進,幸運的是,他的這一個命令,也得到了聯盟軍總指揮官羅伯特.李的同意。
林肯或許看不到那麼多東西,但他憑著已知的情況,就果斷的判斷出聯盟軍不敢進攻華盛頓,最多隻是虛張聲勢,所以心裏還是多少有些底氣的,這才是他堅持不走的原因。
從這裏看出,林肯已經在險惡的環境下鍛煉出了堅韌的性格跟優秀的大腦,不管是對內的各種改革,還是對外的各種外交政策以及軍事戰略,他都沒有出現大的紕漏,大局方麵都是正確的。
然而,當林肯的一貫正確碰到無解的中國軍隊,情況就發生變化了。
聯邦政府雖然跟中國政府達成了和解,但留在這裏的遠征軍卻沒走,反而以私人雇傭軍的名義在繼續搗亂,折讓林肯在憤怒懊惱的同時,也感到一陣無力。
在這個沒有聯合國,也沒有人關心人權的十九世紀,是真正的列強時代,大家信奉的真理,是比誰的拳頭大。
所以說,在這個時代,什麼權謀啊,計劃啊,公理啊,統統不管用,有沒有尊嚴,能不能保持國家的領土完整,歸根到底是要能打得過對方才行。
對付英軍法軍甚至聯盟軍,林肯都有必勝的信心,但麵對怪物一樣的中國遠征軍,不對,已經改名交東方遠征軍的這支部隊,林肯卻一直沒有找到能正常應對的辦法。
畢竟根據之前得到的資料,麵對這樣一直高機動以及強火力的部隊,人數再多也沒用,人多隻能是給人家送更多的武勳而已。
所以說,在聽說遠征軍開始公然調停,要求聯邦軍與聯盟軍就目前的情況立刻停戰和解,讓聯邦政府承認南方聯盟國的時候,林肯就知道,之前他想的靠打仗重新打出一個統一的企圖破滅了。
明白是不可為,他就立刻轉變了思想,不期望自己在有生之年能恢複南北統一,反而寄希望於趁機開疆拓土,把矛頭對準了北方的英軍,甚至是背後的加拿大。
林肯這個想法看似冒險,實際上是抓住了中國人急於分裂美國的因素,看準了中國人不會讓聯盟軍在這個時候趁機進攻聯邦政府,畢竟那樣的話,就等於讓南方打敗北方,一樣是統一南北了。
反倒是英國人還有加拿大軍隊,此時都拉了出來,主力基本都在波士頓附近,所以一旦擊敗了波士頓的英軍跟加拿大軍隊,後方的加拿大兵力空虛,要吞並加拿大也並非難事兒。
最關鍵的,聯邦軍吞並加拿大的行為,中國人恐怕不會幹涉,畢竟以己度人,中國人跟英國人也有不少矛盾,如果加拿大出問題了,英國人肯定會放更多心思在北美洲這邊,對中國人的壓力就會減小,方便中國人在亞洲的擴張。
而隻要中國人開始在亞洲擴張,早晚會跟英國人交惡,等矛盾激化之後,或許就是美國人重新崛起的機會。
“好厲害的林肯!”想明白裏麵諸多彎彎繞繞之後,李永吉也不禁咂舌,“雖然以前就知道林肯不是易與之輩,但沒想到他竟然能做到這種地步,在這個時代來看,的確擔當得起偉人一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