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繼續廢話(2 / 3)

[反義詞]:人間地獄

[英語]:theLandofPeachBlossoms

[故事]:東晉文學家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記載:一個漁夫隻身劃船進入一山洞,發現一座桃源,這裏的居民男耕女織,大人小孩均參與勞動,沒有賦稅和徭役,人們的關係十分淳樸親切,到處是一片安樂祥和的氣氛,與外麵的世界完全隔絕。

三:桃園三結義

桃園三結義是《三國演義》中的第一個故事。提起劉備、關羽和張飛,人們總是會聯想到他們早年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隻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梁啟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談到:"今我國民綠林豪傑,遍地皆是,日日有桃園之拜……"(《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清代一些會黨如三合會等,在他們頗為莊重的入會儀式上,必定不會忘記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們是在桃園結義

[編輯本段]文化內涵

淺析詩詞中的桃花文化

摘要:桃是我國史前最重要的特產,很早就成為先民心目中神聖的吉祥物。而桃花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是曆代詠花詩的重要題材。在曆史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大量詠桃花的佳作,而桃花在詩歌中的意象極為豐富,本文對曆代詩詞中的桃花文化進行了淺析。

1桃文化的悠久曆史

桃,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春季開花,花多為粉紅色,開時燦若錦繡。果實甘甜,可以生食。桃是我國史前最重要的特產,很早就成為先民心目中神聖的吉祥物。在“誇父逐日”的神話中,誇父臨死前擲杖化為桃林,給後來尋求光明的人解除饑渴(《山海經·海外北經》),已賦予桃特殊的地位。而神話傳說中西王母的蟠桃,吃一枚即可長壽,這是老幼皆知的故事。早在春秋時期,已盛行用桃木製品來辟邪祈福,如桃弓、桃印、桃符、桃梗、桃人、桃橛等。直到現在,桃花與桃果還被人們作為美麗、喜慶、長壽、幸福的象征。

桃花與我國人民的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也是曆代詠花詩的重要題材。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不少詠桃花的詩句,如《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召南·何彼穠矣》中的“何彼穠矣?華如桃李”等。而嚴格意義上桃花詩的出現,則是魏晉以後的事。唐代是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杜甫、劉禹錫、白居易等大家都寫了不少詠桃花的名作。特別是晚唐,隨著詠物詩的興盛,出現了大量詠桃花的佳作。

2桃花在詩中的意象

2.1作為春天的意象

春天是花的季節,花的世界。可是人們一提到春天,就會想起濃豔的桃花。因為桃花在早春開放,芳華鮮美,往往成為春天來到的象征。比如唐代周樸的“桃花*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桃花》);唐代吳融的“滿樹如嬌爛漫紅,萬枝丹彩灼春融”(《桃花》);宋代白敏中的“千朵濃芳綺樹斜,一枝枝綴亂雲霞。憑君莫厭臨風看,占斷春guang是此花。”(《桃花》)都生動形象地寫出桃花在萬紫千紅的春天所占的特殊地位。桃紅柳綠,一直是明媚春guang的典型寫照,而春水也常常被形象地稱為桃花水、桃花汛、桃花浪。與此同時,桃花的凋零也往往和春天的逝去聯係在一起。因此,憐花惜春也是古代桃花詩的一個重要內容。如南朝沈約的“風來吹葉動,風動畏花傷。紅英已照灼,況複含日光,歌童暗理曲,遊女夜縫裳。詎誠當春淚,能斷思人腸。”(《詠桃詩》)抒發了詩人因傷春而斷腸的思緒。清代袁枚的“二月春歸風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殘紅尚有三千樹,不及初開一朵鮮。”(《題桃樹》)將桃花凋零後滿目的狼藉景象與初放第一朵時的鮮豔明麗作對比,表達出他憐花惜春的思想感情。

2.2作為美人的意象

以桃花比擬美人,或將美人比作桃花,在古代桃花詩中屢見不鮮。《詩經》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首唱以桃喻人的先聲。南朝徐悱的“方鮮類紅粉,比素若鉛華”(《對房前桃樹詠佳期贈內》),由眼前鮮豔的紅白花瓣的桃花,聯想到妻子臉上的胭脂和香粉,表達出對遠方妻子強烈的思念之情。唐代崔護的“人麵桃花相映紅”(《題都城南莊》),借緋紅的桃花襯托少女的羞容。而唐代韋莊的“帶露似垂湘女淚,無言如伴息媯愁”(《庭前桃詩》)則用湘女之淚、息媯無言描摹桃花的姿態。清代曹雪芹的“胭脂鮮豔何相類,花之顏色人之淚。若將人淚比桃花,淚自長流花自媚。淚眼歡花淚易幹,淚幹春盡花憔悴。”(《桃花行》)以花擬人,以人比花。詩人以人淚長流比花自嫵媚,淚易幹比花易衰,憔悴人比憔悴花,回環反複、珠聯璧合,將花與人交織在一起,刻畫出一個孤獨無援、多愁善感的柔弱少女形象,而桃花成了林黛玉純潔美麗而紅顏薄命的象征性寫照。

2.3作為桃源的意象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是封建士大夫的生活理想。桃源即桃花源,是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構建的世外仙境,是一個與現實對立的理想世界,那裏與世隔絕,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無憂無慮,千百年來一直令騷人墨客心馳神往。因此,桃花往往和桃源聯係在一起,成為文人雅士避世隱居的理想處所。如宋代的陸遊曾經胸懷報國大誌,然壯心未酬,兩鬢先斑。到了晚年,對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很是向往。他的“桃源隻在鏡湖中,影落清波十裏紅”(《泛舟觀桃花》)和“千載桃源信不通,鏡湖西塢擅春風。舟行十裏畫屏上,身在西山紅雨中。俗事挽人常故故,夕陽歸棹莫匆匆。豪華無複當年樂,爛醉狂歌亦足雄。”(《連日至梅仙塢及花涇觀桃花抵暮乃歸》)都是詩人晚年歸隱後生活和心情的生動寫照。宋末元初的謝枋得在“尋得桃源好避秦,桃紅又是一年春,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慶全庵桃花》)中,把自己隱居地慶全庵比作桃源,將自己比作桃花源中的“避秦”之人,像桃花源中一樣不記時日,看到桃花開放才知道又是一年的春天來到。詩人看到落英繽紛,花落流水,就擔心會有“漁郎”問津,害怕暴露“桃源”所在,表現了作者隱居的堅定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