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帝國。斯圖加特皇帝行宮。
“……故而帝國與英國之結盟,隻是基於共同敵人的互相利用,一旦俄國威脅減弱,或俄國倒向英國,則帝國的利用價值大減,就會轉而成為英國的威脅。所謂遠東哈德良牆,防的不僅是俄國,更是帝國。此戰如俄國取勝,英國可能一方麵努力避免帝國亡國,一方麵又會逼迫我們割讓土地以滿足俄國的胃口,並進一步把俄國拉到英法陣營。如我國取勝,則英國轉而聯合歐美其他強國遏製我國,並且繼續扶持日本,建立新的英日同盟,製衡我國避免一家獨大,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帝國與德國,一東一西,都與英法秩序有深層次的矛盾,正是天然的盟友。德國缺乏人口,缺乏農產品和工業原材料,也缺乏穩固的市場;帝國需要技術,高水平的工程技術人員,精密機床,光學儀器,礦山機械,這一切,德國都有。建立在這個基礎上的中德合作,有著比中英同盟更加牢固而深厚的基礎。”
“……中英同盟隻是暫時的互相利用,而中德事實同盟則同時具有短期和長期的雙重意義。中德合作,可以對英國達成牽製,並有利於戰後的外交斡旋,並且為列強幹涉增加安全閥門,並進一步牽製英法,減輕帝國的壓力。國家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歸根結底還是國家利益博弈……”
“……德國為首的中歐同盟,在國力上處於劣勢,在地緣上被潛在敵國包圍,長期的危機感和不信任感會讓他們天然傾向於擴軍,而這種對軍事的依賴持續惡化他們與周邊鄰國的關係,引發持續的軍備競賽。對帝國最為有利的策略並非直接與德國達成全麵的軍事同盟,而是一個模糊的,有限定條件的有限防禦同盟,目的首先是改善帝國的戰略態勢,其次才是強化德國在歐洲開戰的決心……在目前這個階段,利用中英同盟加強喝阻,是建立在遠東互相牽製的基礎上;在下一個階段,利用中德同盟遏製英法幹涉,則是基於我帝國打垮日俄獨霸東亞將直接威脅到英國的遠東秩序……”
“根據我的觀察,歐洲戰爭的開啟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各主要強國做好戰爭準備;第二,雙方中侵略性較強的一方,也就是對現有秩序不滿的中歐集團,認為自己一方有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能力。這就會導致他們在某些事件上冒險,從而引發戰爭;或者會讓他們在某些激烈事件爆發後直接選擇開戰。要進一步推動未來的歐洲戰爭,以歐洲強國的矛盾衝突來緩解帝國承受的壓力,並使帝國收割歐戰紅利,帝國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德國的戰爭能力與信心……”
“目前,英國還沒有走出布爾戰爭導致的財政危機,國內又因為經濟危機而深陷勞工運動的泥沼,政治上,其統治精英因為帝國特惠關稅的問題發生嚴重分裂,皇家海軍也剛剛開始革新,至少需要十年來恢複元氣。”
“德國方麵,海軍艦隊的建設剛剛起步,遠遠無法挑戰英國的主力艦隊。德國人的主要手段依然是用軍事力量作為威脅,而主要通過經濟手段來強化對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滲透。他們目前的主要精力在於延伸柏林-巴格達鐵路,讓德國資本可以沿著鐵路深入到中東腹地。”
“雙方距離戰爭,大約還有十年時間,而對德國來說,甚至需要更久來實現對英法的軍事優勢。這就使我們在相當長的時段之內可以利用德國,而不必擔心被他們拉入戰爭的泥潭……而且有中英同盟在,兩個協定發生衝突之時,我們有選擇的自由。”
……
柯山一項項看完,臉上的表情越來越驚訝:“您真的認為德國可能與帝國結盟?”
“結盟不結盟也要等到戰後了。”鄭宇淡淡地說道,“德國人尊重強者。隻要帝國證明了自己有足夠的力量,德國人不會愚蠢到把這樣一個天然盟友一直當作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