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誰家天下(二)(1 / 3)

“不過此統一絕非往日之大一統,而是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礎上之統一,是為實現共同約法,強化國家觀念,實現國內資源調配和協調發展之必須,也是國家下一步真正改革圖新之基礎,乃建國之基也。”李達繼續說道,“國基奠定方可談自治。而中國欲真正強大,欲擺脫千年以降的治亂循環,非行君憲與地方自治結合不可。”

鄭宇心有所悟,輕輕點了點頭。

“正如殿下所說,此大爭之世,國家無統一無以談主權,無以談獨立。而我民族自有君權至高之傳統。以皇帝作為國家最高權威協調統治全國,是為不二之選。但君主專製之弊,方才用俄國事已盡言,中國千年之大一統皇權也已盡言之,此不必贅述。是以需立憲製約君權,並作為各地和中央之共同約法。”

“中國國土廣闊,各地民情不同,風俗不同,經濟狀況不同,社會結構不同,如果中央強行推行法令統一行政統一,於地方而言,必有不適用之損害。而政令自上而出,官員之升遷前途均操於上,自然是以媚上為能事,是以無論政令於地方實際合與不合適與不適,皆強力推行以求政績考評。而中國人又素重鄉土地方抱團,外省官員不解民情,往往就產生矛盾。”

鄭宇的神色凝重起來。他終於感覺到自己是真的小看了這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盛名之下,至少此人是頗有些經世濟用之才,也的確是鑽研過實務的。

“英國洛克雲,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化,如果中央權力過大,勢必導致和俄國類似的情況。這就是缺乏三權分立,缺乏自下而上製約的結果。中央的權力來自中央掌握的資源,這個資源包括軍警稅收財政,以及官吏任免和文化宣傳,司法甚至國有和半國有的產業等等。以吾觀之,目前帝國中央資源之大完全壓倒地方,又缺乏真正有效之監督。國勢雖蒸蒸日上,但多賴陛下為英明睿智之開明君主,而群賢也是心係國事。四個字以畢之:開國氣象。”

“此開國氣象,曆朝曆代所共有,然一旦時日久遠皇帝怠政,官員腐化墮落就無可避免,國家逐漸重歸治亂循環,國事愈發尾大不掉,無他,此為權力過於集中,缺乏監督和製衡是也。”

“何謂監督製衡?吾於美國盤桓最久觀察最細,美國者,權力製衡之楷模也。所謂三權分立,所謂兩黨競選,所謂國會兩院,所謂各州自治。此一體製,即確保了中央威權,又保證了地方民眾享有自治,對各級政權構成有效監督。因民眾自治,是以其人關心政治,時刻監督官員之行為,且民眾擁有所謂國民警衛隊保障其地方之獨立自治,是以地方官員不敢違民意,聯邦政府不敢違憲侵犯地方自治,是以政府官員人人兢兢業業,惟恐問責。”

鄭宇默默地聽著,心中翻騰不已。這些看法確實不無道理。可是,不說今日中國之國情,關鍵是皇帝的心裏到底是怎麼想的?

“不過,中國之國情畢竟與美國不同。中國皇權傳統延續二千年,人民民智未開,而美國則由殖民地合眾建國,且自始至終都是總統製共和國,民主根基深厚,因此,在中國實行美國之策,卻需與英國之君憲和帝國自治之策結合行之,分步推進。”李達繼續說道。

鄭宇心中一動:“先生請細言之。”

“自帝國肇造,開國會,訂憲法,強國防,興工商,廣教育,辦報紙,國會兩院體製已愈發穩固,君憲之基已在,國家統一觀念之認同已在,經濟一體之基礎已在,國防實力之主體已在,是為建立真正之現代國家的基礎已經打下,此為陛下與諸賢之功,雖千古明君不及也。”

鄭宇心頭不禁佩服,看來這人絕非書齋裏不識時務的老學究,處事之圓滑卻也不差過官場裏打混的人幾分。但看對方的神色,倒像是發自內心。

“如陛下與諸賢能再進一步,行地方自治,以自下而上之民主監督與國家自上而下之統禦相結合,則中國富強不日可待,而陛下則必定超越孔孟,為中華百代一聖萬古一帝,雖千秋萬載永為護國之神,為我民族之神。”

李達此言一出,鄭宇頓感起了些許雞皮疙瘩,再看看那兩個訪客,隻見憤怒青年孟華神色有些不以為然,而那個高瘦的眼鏡男還是不露聲色。

“敢問先生之地方自治與今日帝國之體製有何不同?”鄭宇思索片刻後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