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開端(楔子)(2 / 2)

與眾兄弟不同,傅大圭生的早,因傅家曾出過幾位尚書,在江南也算得上望族,家境殷實,未逢戰亂時,便已識字學文,對四書五經極有興趣,即便家世流落,生活顛沛流離,仍秉燭夜讀,手不釋卷。後經科舉,入朝中為官。因長相俊美,行事機敏,被當朝的翰林學士文壇之宗——歐陽源招為女婿,得貴人相助後,自此官運亨通,青雲直上,受先帝賞識一路做上丞相位。

一事言畢,再看姑蘇。

那宮中的內侍剛出傅家大門,未及半日,姑蘇城內便傳遍了丞相得孫的喜訊。但眾人關注的自然不是丞相得孫的事,比起此事,皇帝差人來道賀才是百姓所在意的。隻這一事,便將姑蘇城引的沸沸揚揚,丞相得孫,皇帝道賀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因得了公子,傅經年使全國各地的錦傅堂分號,將當日營收皆散給難民與窮苦人家,與眾人分享喜得公子的消息,此舉一連辦了十日,各地商鋪整日門庭若市,來往者絡繹不絕。十日後,有的窮苦百姓竟憑這幾日得的銀錢財買田置地,過上了安樂生活。

傅經年雖身為傅大圭的長子,卻對朝堂之事無半點興致。不同於幾位弟弟,傅經年幼時貪玩,好遊山玩水,廣交友,頗俱遊俠風骨。一次在行途中結識了幾個商人,學了些商賈之術。後又西入川蜀,發現錦官的蜀錦妙絕,為當世第一,便有了創辦絲綢商鋪的想法。

自川蜀回姑蘇後,傅經年整日醉心綢緞,常常出入城中各錦緞鋪,將絲綢的各種製作之法研習了個遍,卻均無蜀錦半分華美,傅經年想創辦蜀錦商號的想法日盛。

某日晚宴傅經年向傅大圭提出自己創辦商號的想法,又將自川蜀帶回的蜀錦給家人通看,眾人皆讚不絕口,當時傅大圭正任戶部尚書,聽了兒子的想法又看了錦緞,並未當即應允,隻隨眾人應和蜀錦的絕妙。雖傅大圭並未向眾人般極力支持,也並未阻攔,隻是嘴上說著,經商要萬分小心,做賣貨郎不是這麼簡單。但私下裏卻動用自己在朝中的關係,為傅經年上下打點,疏通關節全力資助傅經年辦商鋪。

得到傅大圭的默許,翌日傅經年便啟程前往川蜀,聘請當地手巧的織娘百名,帶回姑蘇以備辦廠。在返程途中,傅經年又遇舊時商眾,一番勸說下,傅經年將他們一同請回姑蘇。得了紡織之法,又有商眾相助,回城三個月後,傅經年便在姑蘇城內開了第一家商號,名曰“錦傅堂”,因綢緞織法細膩獨到,顏色新穎,每日鋪子一開張,門口來買綢緞的人便絡繹不絕,門庭若市。店鋪才開張半年便有了盈餘,傅經年見狀,第二年又開了三家分號。

三年光景,錦傅堂已遍布江南各道府。遍遊各地的傅經年又將江南當地的雲錦納入錦傅堂,專設一櫃,同時還雇傭大批裁縫,待顧客調好錦緞後,便由裁縫量體裁衣,製成衣物,這樣的做法既方便了顧客同時還能多賺些銀兩,使營收金額大大增加,未久傅經年又在每一家錦傅堂旁邊另開一個鋪子專門賣成衣兼做量體裁衣,這一創舉使得錦傅堂有了新的營收,每個來錦傅堂的顧客無不稱讚傅經年頭腦了得。

兩年後傅經年開了他的第三十六家商號後,第三次入川蜀,彼時傅經年已不同往日,這一年他的父親傅大圭被拜為丞相,但在江南,提起傅經年人們的第一印象並非是丞相之子,而是錦傅堂的大掌櫃。

入川蜀後,傅經年在當地廣招繡娘,兼開數家錦傅堂,傅經年如此做並非隻是在川蜀開辦分號,而是要在川蜀開設紡織廠,生產蜀錦以遍銷西南各道。雖西南各道蜀錦流轉繁多,但品式參差不齊,多以小商販售賣為主,錦傅堂入駐,使蜀錦有了銷售定點,不僅拉低了售價,還保證了生產蜀錦的質量,使得蜀錦一時間供不應求。即便如此傅經年也並未斷了小商販的財路,而是通過多次商討將他們招為各個分號的店員夥計,這樣一來既沒有讓他們有了穩定的鋪麵不必再風餐露宿,還收納了商販的老主顧,使銷路擴增。

又三年光景,錦傅堂已開遍全國,東西兩處織坊供給全國三百二十四家錦傅堂的錦緞,又因傅大圭的安排,錦傅堂生產的霓裳錦成了皇家特供之錦,有了禦用的加持,錦傅堂已然成了當今第一的錦緞商號。

自此,傅家在兩代人的經營下,成為江南最有名望的世家大族,後人有詩讚曰:

傅門虎子皆成望,兩入宮門一入商。

禦筆親封公侯伯,銀錢可斷錢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