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他當時隻是一個遊走在田間地頭幫人看風水的走山人,途徑此地,偶然看到了五馬向槽,可憑借他那點兒野路子,頂多觀山境的修為,隻能知其不凡,不知其不凡在何處,所以就在這裏暫時住了下來。
他這兒天天在山上晃蕩,自然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其中就包括劉家的先祖。劉家先祖起先可能是好奇,就經常拉著撿漏的閑聊,一來二去也就變得熟稔,也知道了撿漏的為何在此徘徊。
一日趁著酒勁兒就跟撿漏的說把這五馬向槽的寶穴點給劉家。撿漏的卻直接拒絕了,說這穴幹係重大,若經由他口點出,他非啞既瞎,所以萬不可泄了天機。
你看看他這狗屁不通的說法,點穴者連為啥會被反噬都不知道,還狗屁泄露天機,根本就是他自己都沒看出寶地的門道,還裝模作樣。
可偏偏這劉老漢兒還真就信了這一套,覺得撿漏的這是在試他的誠心,就一趟一趟給這撿漏的送吃的送喝的,照顧得那是比對親爹還好。
最後撿漏的終於鬆了口,答應把穴點給劉家,但劉家要養他過老,而且約定要等他去辦完事情,回來再定位動土。這樣子,劉老漢兒哪兒會不願?養一個半截入土的人過老,就能換家族後世長盛,擱我我也願意。
應允之後,撿漏的就消失了三個月,再次出現之後,如約給劉家點了穴地,做下了一座壽墳進去。寶地之威也是不負其名,壽墳一立,雖無棺木入穴,撿漏的卻是頓時雙目溢血不能視物。
劉家人見真是如此,一方麵感念撿漏的所做犧牲,一方麵也對五馬向槽的威能充滿了信心,用轎子把撿漏的恭恭敬敬抬進了劉家,好生供養。”
騎牛老者話語間充滿了對那位先生的不屑。
“他這是自己承受了地怨,還把自身氣運借給了劉家,同時也將兩者之間的氣運給強行糾纏在了一起。但這作派以他後來行事的風格而言,委實有些令人費解。”
青竹聽得眉頭都皺了起來,老者所言,加上近日來從村民口中聽到的訊息,似乎越來越迷糊了。
“我哪裏想得透撿漏的心裏的想法?你還要不要聽呀?”老者也是一臉鄙夷地抱怨,然後繼續講。
“總之,五馬向槽穴一成,這劉家自此之後就是幹啥啥成,一躍成為十裏八鄉的首富,有幾個小輩還漸漸走上了官場,可謂是指日可待,轉眼又是三年,撿漏的也是在這劉家過了幾年安生日子,一直享受著跟劉老漢兒一樣的待遇,本以為事情就會是這樣一路順利,可偏偏有了變故。
據說,有一日,他和劉老漢兒一起在院裏曬太陽,聊著家常。突然一個小娃娃跑出來,嘴裏叫著爺爺吃飯啦。撿漏的也是隨口就應一句,‘好的,爺爺這就來。’卻哪知那娃兒張口就說,‘誰叫你這個瞎子了,我叫的是我自己的爺爺!’說罷還輕啐了一口,跑了出去。
劉老漢兒見狀是趕忙解釋孩子不懂事,童言無忌。撿漏的也沒多說,隻是注意到了劉老漢兒蒼老的聲音。”
“他心中應該已經想到自己在劉家以後的日子並不會滋潤了,小娃娃童言無忌,天性善良,既然從孩子口中說出了這樣的話,自然是其長輩心中有此等想法,而劉老漢兒健在或許還會銘記他的恩情,但如果老漢兒去世,他定然不會再有舒服日子,被掃地出門已是顯而易見的結果了。”青竹分析了一下。
“我也是這樣想的,所以後來的事情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老漢兒過世以後,就葬在五馬向槽穴。
自那以後,劉家小輩就對撿漏的態度極為冷淡,衣食敷衍,還時常冷言冷語,但他迫於雙目失明不便,隻能忍氣吞聲度日。不久後,撿漏的有一個徒弟來看他,見到自家師傅生活如此潦倒也是不忍,就問他為何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