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四 得卿邀入蓮幕中(1 / 3)

權萬紀對於李恪的話並不怎麼讚同。他本來對李恪能重新振作頗為興奮,希望輔佐李恪在安州成就一番事業的雄心也重新燃燒起來。但是聽李恪說到賞賜,還是不免皺眉。“王爺若想在安州做出一番事業,隻靠這些身外之物,恐怕靠不住,還是以德才服人,才能得到天下有才之士心所往之。請恕老臣直言,在這一點上,魏王泰可說遠在王爺之上。魏王府中國士眾多,也非隻是賞賜能聚集得起來的。”

權萬紀所說的魏王泰就是李世民的四子李泰,李泰的魏王府中設有得到聖旨特批的文學館,招攬了相當一批天下聞名的有才之士,已經頗有規模,遠不是李恪這種隻府中隻有“小貓三兩隻”的局麵。

聽到權萬紀提起李泰,李恪隻是淡淡一笑,並不表態,心情卻有些複雜。

會死在下一任皇帝手中——從莫遲那兒聽到這話之後,李恪從沒覺得驚懼,更沒有簡單的把當今太子李承乾當作需要防備的假想敵。原因很簡單,如果李承乾太子之位穩固,未來順理成章當了皇帝,那麼他根本沒有任何理由除掉不會對他造成威脅的自己。相反,隻有取得了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的人,才能如此痛下狠手。在諸多兄弟之中,最讓李恪警惕的人,就是這個李泰。

李泰是長孫皇後的次子,年紀隻比李恪小半歲,但兩人待遇和受寵程度可謂天差地別。李泰從小就非常擅長討人喜歡,比起曾經數次外放之官的李恪,李泰迄今都因深得父親的寵愛,一直留在長安不曾離開過,所獲的封地和管轄的領地也是李恪的數倍。雖然在李世民眼中,李泰是絕對的寵兒,但是在眾兄弟之中,李泰的人緣很不好,遠不如善於與人相交的李恪,就連李承乾都不喜歡這個總是在父母麵前爭寵的親弟弟。

正因了解李泰的為人,所以權萬紀認為李泰得到有才之士的心所往之是因為以德才服人,但李恪卻覺得這並不是真正的理由。

天下絕大多數人所追求的目標多離不開名利二字,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天性。李泰經常收到李世民的賞賜,封地又多,家底比尋常皇子多得多,自然能提供給諸多幕僚門客極為豐厚的待遇,這是其一;而李世民對李泰的文學才華非常的欣賞,提供給他建立文學館的資格,進了文學館,就等於有機會進入皇帝的視線,揚名天下,屆時入朝為官也不是不可能。如此名利雙收的好事,天下人趨之若鶩也不奇怪。

當然,李恪沒有小看文學館成員的意思,隻是他總覺得,靠這些儒者著書立說大概還可以,但若談到治國平天下,文學館中的許多人或許並不適合。

這些看法李恪自然不會拿出來對權萬紀說,把天下的讀書人都看做爭名逐利之徒,這種已經隱隱有些後世厚黑學雛形的思維,放到精研儒學的權萬紀麵前,隻怕會比上次李恪頹廢的表現更讓他憤怒。

“恪自不會介意,老師也是在教導恪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因此,李恪隻用了這麼一句最簡單的話回答權萬紀,沒有闡明他的觀點,更沒解釋他之前所說賞賜的真意。

不過李恪這種不怕被人直言不足的態度,反而更讓權萬紀高興。他有些興奮的說道:“王爺能夠如此,就不輸給魏王了。其實,王爺府中之人,也不見得比魏王差了。隻要王爺表現出今日的氣魄,叫他們明白為王爺效力就能一展腹中才學,為民效力,相信其他人也會如老臣這般,對王爺盡心竭力,輔佐王爺成就一番絕世大業的。”

權萬紀的話,明顯說中了李恪的心事,他點了點頭,“恪記住了。”

和李恪最初封王就在他身邊輔佐的權萬紀不同,令狐平、崔執和唐觀都是去年才加入到安州都督府中成為幕僚的。權萬紀和李恪都很清楚,令狐平、崔執和唐觀三個人雖是世家庶出,也是因有才幹才能被推薦到吳王幕下。可惜他們在過去的一年裏,都沒有認真過,對於公事,多半有些敷衍了事。不過那時李恪自己也無心政務,倒也不計較,今後卻是不能任他們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