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突然拜倒叩首謝恩,這才讓朝堂上呆若木雞的大臣們回過神來。
剛才……吳王在說什麼?獻泉蓋蘇文首級於陛下駕前?
先不說在李世民的兒子之中,還沒有人有統兵的經驗,吳王李恪已經是開了先例。就算是他真的帶兵出征高句麗,竟敢大言不慚的說能夠斬殺泉蓋蘇文?誰不知道高句麗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就連隋朝也因遠征而滅。如今,這位隋煬帝的親外孫,卻大言不慚,主動的站出來要求征討高句麗。
而且,這樣的事情,陛下居然已經答應了!這才是真正讓所有大臣開始仔細考量如今倒向支持李治為太子是否為時過早的重要問題。李世民能將如此重大的軍權交給李恪,對其信任和重視的程度已經非常明顯了啊!
李世民帶著一絲無奈的笑了笑:他還隻是詢問,李恪卻已經將自己的問話變成了肯定。不過,他也的確屬意李恪的提案。李恪突然站出來,實在是讓他有些驚喜。
被誣謀反之後,比起原來,李恪更是低調收斂了很多,謹小慎微。李世民感歎思念李承乾和李泰之餘,多少也對李恪的改變有些傷感。在他印象中,李恪是個聰明無比,有幾分刻意狂放肆意的兒子,雖然如此,卻始終不改對父親的孺慕親近。但如今這個兒子卻格外謹守君臣之份,再也不肯越界半步,甚至對妻子也是耳提麵命的叮囑她說話小心。
親征高句麗,對李世民而言,原本誘惑極大。能親自平定高句麗,建不世之功,對李世民這一心希望自己能名留青史的皇帝而言,是比親曆戰陣更大的誘惑。可是退一步說,平定高句麗本身,也能成為他作為一代英主的佐證,若真能平定高句麗,也算得上是一樁美事。此事之前,朝臣們對李世民親征之事極力反對,擔心窮兵黷武,導致國庫空虛,重蹈隋煬帝覆轍。另一方麵,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臣們也利用這件事,向李世民施壓,希望他能夠盡快決定太子的人選。在兩方麵的勸諫下,李世民一時間也有些躊躇。
不過眼下,李恪的請戰,著實讓李世民有種鬆了口氣的感覺,才沒有一時間就否定李恪的自薦。沒想到李恪反而利用這個機會,抓住自己語氣中鬆動之意,積極的將這件事就這樣定了下來。事到如今,李世民倒也不想再改變主意,索性默認了李恪的話。
朝臣們雖然不敢出聲議論,但是神色都有幾分異常。李世民將視線投向李治,發現他的臉色有些蒼白,似乎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竟不由自主的看向長孫無忌的方向。
察覺到這個小動作,李世民微微皺了皺眉……其實剛才,倘若主動站出來請戰的人是李治,自己大約會當即答應吧!李世民默默的感歎著。他疼愛、甚至可以說是寵愛著李治,將他小心的保護著。唯有這個兒子,是他一直放在身邊,從小看著長大的。然而到此時,他卻突然覺得,自己對兒子的教育是不是出了什麼問題。惹出禍來的李承乾和李泰姑且不提,李治的個性也軟弱得讓他格外的焦慮。無論是從感情上,還是從名正言順的角度,他都傾向於讓嫡子繼承皇位,然而現在唯一還有機會的李治,卻事事以長孫無忌的主張為先,如此實在是令李世民感到不滿。
“既然我兒如此孝心,朕便封吳王恪為三軍總帥,統轄本次平定高句麗之大軍,擇日發兵出征。”李世民收回思緒,趁著長孫無忌沒有站出來說話的時候,一錘定音。
看了李世民的神色,長孫無忌暗歎了一聲,將本來要伸出去的腳收了回來。
退朝之後,李世民單獨叫了李恪到宮中議事。李恪心知父親必定要和自己為征討高句麗之事好好的談一番,隨李世民回宮去了。李治見到兄長和父親離開的身影,心情不免鬱鬱。
長孫無忌低聲勸道:“晉王殿下不必如此,老臣與殿下有話說。”
“既然如此,舅舅不妨到王府一行。”李治心裏本來煩悶,但麵對長孫無忌,依然言辭溫和。
見到李治沒有露出失意失態的模樣,長孫無忌滿意的點了點頭。甥舅兩人一道離開了皇宮。
蕭瑀一旁看見,暗暗冷哼了一聲,依舊如往常一樣,與房玄齡不但互不搭腔,更連一個眼神也沒有交集,就自己回府去了。而房玄齡則走到一臉複雜表情的李績身邊,“祝將軍此次再立大功!”
程知節大剌剌的走到李績旁邊,拍著他的肩膀道:“李老弟,別忘了叫上老夫一起。打仗的事情,怎麼少的了老夫我!哈哈!可算是又有仗打了!”
李績僵硬的笑著對二人點了點頭,自己匆匆告辭而去。李績入朝為官以來,素以純臣自居,從來隻是聽皇命行事,不曾有半點自作主張。唯有麵對李恪的時候,曾一時糊塗,險些害他喪命。事過之後雖然李恪從未露出半點責備的意思,但李績心裏難免惴惴不安,如今李恪受到重用,又與自己即將一同出征,到了戰場上,不知是何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