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人類大遷徙的路線及過程(3 / 3)

文明進程。

農牧民族最複雜和漫長的遷徙路線是向北和向東的遷徙過程。首先,農牧民族從根據地出發向東向北進入中國雲南、中國廣西;然後從再廣西向東進入廣東和福建,在向北進入長江流域地區,再向北進入黃河流域地區,再向北進入東北平原和蒙古高原;從雲南南部和廣西西北部進入雲貴高原,經過重慶、瀘州等兩條路線進入四川等地區;然後再從四川出發,翻越秦嶺進入秦川盆地及河西走廊等地區,再北上進入黃土高原、蒙古高原、西伯利亞等地區,再向東通過白令海峽進入北美洲;東南亞農牧民族遷徙到陝西、甘肅等地區他們向西進入中國新疆、中亞、中東、北非、地中海沿岸和歐洲等地區;遷徙到西伯利亞地區農牧民族再向西進入歐洲腹地。

最終東南亞農牧民族“先北遷,後西折”的遷徙支隊,在印度河流域等中亞地區與那裏新人類彙合,他們再融合為中東和歐洲的人類族群。東南亞農牧民族“先北遷,後東折”的遷徙支隊,他們通過白令海峽陸橋進入北美洲,最後他們與從秘魯安第斯地區北上的南美洲黃種人即東南亞海洋民族在中美洲地區彙合,從此他們一起開創美洲的遠古文明。

總之,東南亞農牧民族形成這些地區最早期人類種族,他們發展了中國文明、中亞文明、中東文明(蘇美爾、亞述、波斯

等文明)、地中海文明(埃及、希臘、羅馬等文明)、歐洲文明、美洲文明(瑪雅等文明)等世界文明。

冰河期東南亞遠古文明是人類最早期的文明,是各地人類文明的母體。人類主體從東南亞根據地向世界各地遷徙後,沒有參與大遷徙,留在在東南亞地區(即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群島等)生活的人類,他們仍然保持著原來種族特征、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及文明狀態,在循規蹈矩中生活和發展。

大遷徙結束後,海洋民族的語言和文化成為遷徙目的和定居區的語言和文化,南島語和海神崇拜成為太平洋島嶼及沿海地區、印度洋島嶼及沿海地區的共同文化特征,目前南島語和海神崇拜等文化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柬埔寨、越南南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台灣島、太平洋諸島等地區仍然非常盛行。

在農牧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農耕民族逐步發展成熟了古泰語和沙門宗教信仰,目前中國嶺南地區、中國雲南、越南北部、老撾、泰國、緬甸、印度東北部、尼泊爾等地區的農牧民族仍然或多或少保留著原始古泰語和沙門宗教信仰。

隨著農牧民族的遷徙和民族融合,古泰語分化出古緬甸語,古緬甸語成為半農半牧的定居民和遊牧民的語言,這些新民族居住於青藏高原南麓,青藏高原,以及雲貴高原與青藏高

原的接合部等廣泛地區。

經過漫長文化曆練和發展,最終沙門教在南亞次大陸恒河中下遊地區發展成耆那教和佛教;在中國嶺南、東亞大陸等地區形成薩滿教和門貞教(mengim,在古越語中,men是提問的提示,gim是神或者神師,mengim整體意思是問神,谘詢鬼神和靈魂情況,占卜吉凶禍福)。

在大遷徙過程和結束後,東南亞地區作為人類最古老文明地區,它保持著與印度地區、中國地區和世界各地在經濟和文化等方麵的交流,但是該地區也是全球最古老、最保守、最傳統、文化發展最滯後的地區。自滿自足必然導致全麵懶惰和腐敗,隻有那些經曆苦難洗禮,懷抱危機的人們才會努力思索,奮力打拚,取得進步。

考古學家在蒙古境內發現,現代古人類最早生活遺跡出現在距今2.5萬年至1.5萬年之間,這個數據說明,遊牧民族的大遷徙開始於距今3.5萬年左右,在距今2.5萬年前後遊牧民的遷徙達到高峰,在距今1.5萬年前後,遊牧民族基本上完成了大遷徙。

考古結果說明,海洋民族的遷徙的高峰期在距今4.5萬年至2.7萬年之間,高峰期過後海洋民族基本完成在世界各地移民、定居和發展,海洋民族世界分布格局基本形成;農牧民族遷徙高峰在距今2.5萬年至1.5萬年之間,

高峰期過後基本完成在世界各地移民、定居和發展,農牧民族世界分布格局基本形成。

大約在距今1.1萬年時,地球氣候開始穩定,冰河期基本結束。此時,地球的氣候及環境變得非常社會動植物生存和發展,農牧民族開始分裂為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遊牧民族開始在東亞、中亞和南歐等地區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