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民族從東南亞新大陸向太平洋東西海岸及島嶼遷徙的過程為:海洋民族首先乘船向東遷徙到中國大陸南海、東海海岸地區及近海島嶼,即如今馬來西亞半島沿海、泰國沿海、緬甸沿海、孟加拉沿海、柬埔寨沿海、越南沿海、廣西沿海、廣東沿海、福建沿海、浙江沿海、長江流域航道地區、菲律賓群島、台灣島、琉球群島、日本列島、太平洋諸島、南美洲太平洋沿海等地區。
海洋民族
從東南亞新大陸向印度洋、大西洋海岸及島嶼遷徙的過程為:南亞次大陸沿海、中東沿海、非洲沿海、地中海沿海等地區。
海洋民族在這些地區定居下來後,依托當地的江河湖海等自然資源發展漁業、采集和狩獵等生產活動,並與先後到達這些地區的民族一起開創當地的社會及文明。
根據考古學家及人類學家的發現和研究,農耕民族(包括仍然依附農耕民族從事養殖業和畜牧業的民族)的大遷徙出現冰河期變暖期後期即距今2.5萬年至1.5萬年之間,因為變暖期後期地球表麵的海岸線、河流、湖泊、沼澤等已經穩定下來,大部分荒蕪土地已經變成森林和草原,成為動植物的樂園。自然環境的改善給農耕民族及其隨從民族的遷徙提供物質基礎和環境條件。
根據古代氣候學和考古學的研究結果,在末次冰河期期間,農牧民族早期家園即東南亞中南半島、中國南方、南亞次大陸等地區,該地區具有四季分明、冷熱氣候交替明顯的北方典型氣候特征,當時該地區氣候狀況相當於現在中國黃河以北地區的氣候狀況。在冰河期由於有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嶺南山脈等地理屏障,阻擋了北方冷空氣對中國嶺南地區和中南半島地區的侵襲,因此在末次冰河期該地區的自然氣候非常適合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的發展。該地區的文明進
步為人類大遷徙提供物質、精神、技術和文化等方麵保障,同時也為人類文明的大發展奠定和基礎。
由於早期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本來就生活在內陸海拔較高地區,這些地區具有典型大陸地貌特征,有山區、丘陵、河流、沼澤、草原及綠洲等,這些地區都非常適合農牧業的發展。由於農牧民族食物來源比較穩定,過著定居和半定居的安定生活,因此他們有更多時間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從事了思想、文化、技術和宗教等方麵的文明發展。生產方式及文化發展方式決定了農牧民族在人口、社會及文化等方麵比采集及漁獵民族、海洋民族等更優越。
在大遷徙初期,雖然農牧民族與海洋民族和居住在低海拔地區的民族,沒有非常密切聯係,但是隨著農牧民族內部人口,以及其他民族遷入農牧民族地區人口的增加,使得剛剛完成遷徙,過著定居生活的農牧民族又產生遷徙的強烈需求和衝動。
當氣候變暖加劇,內陸地區湖泊、河流和沼澤的地理分布基本穩定,荒漠區和洪泛區等無人區的環境得到改善後,在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地區發展成熟的農牧民族開始向世界各地展開驚天動地的大遷徙。
在農牧民族大遷徙初期,農牧民族已經基本上將中國嶺南地區、中國雲南、越南北方、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孟加拉、印度東北
部等地區開發成本民族的農牧產業根據地,根據考古學家和生物學家的聯合研究成果,該地區是末次冰河期人類最早的唯一的農業區、和畜牧區。考古學證據反映,人類最早期的畜牧區(當時農業與畜牧業尚未完全分離,畜牧業的生產方式是圈養與放養相結合,畜牧的活動範圍小於遊牧,畜牧仍然依托農業和村莊生存)出現在緬甸西部、孟加拉地區、南亞次大陸等地區。而且當時這些地區居住的古人類都是黃種人。
農牧民族開始大遷徙後,他們首先從根據地從發向西進入南亞次大陸南部與當地棕色人種融合為新農耕民族;他們再從南亞次大陸東北部地區進入青藏高原,他們形成了以黃種人為主體的,適合高原氣候環境的農牧民族;他們從青藏高原地區向西進入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及印度河流域地區,與該當地的白種人采集及狩獵民族融合,形成黃白混血的新的遊牧民族。從此黃種人、棕色人和白種人在南亞次大陸等地區完成全麵融合,並形成延續至今人類多種族地理分布格局。東南亞農牧民族向南亞次大陸、青藏高原、中東印度河流域等地區的遷徙和移民促使該地區早期文明的產生,隨著南亞次大陸及中東新人類與中亞新人類彙合,他們將形成更加強大人類新民族,使得中東、地中海沿岸地區和歐洲全境開始進入人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