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幾個章節論述末次冰河期中後期人類大遷徙的原因,以及大遷徙之前人類的生存能力、生產能力、技術和文明狀況,以及他們的產業分工、家庭方式、族群狀況、社會形態、思想及宗教狀況等人類生存能力和文明發展基礎。這些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基礎上,人類為了應對地球環境的嚴重變化,尋求生存和發展機會,因此居住在末次冰河期新大陸的人類展開了全球範圍的大遷徙,此後在世界各地出現和形成了豐富多彩、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這些風格各異的文明形態,通過漫長歲月衝刷後逐步演變成今天世界各地的文明狀況。
如果,沒有這次全球性的人類大遷徙,世界很多地方將如今日南極地區和撒哈拉大沙漠一樣荒無人煙、死氣沉沉!
本章我們將專門論述,人類艱辛萬苦、跌宕起伏的大遷徙過程及路線。人類大遷徙是一個涉及全部文化層次的複雜的人類活動,大遷徙不僅對世界各地人類社會及文明的形成影響深遠,同時也是人類種族經曆分化、融合、再分化、再融合的過程,這個種族發展過程將我們揭示各地人類文明和民族的共同性及差異性,並為推動人類走向全麵和解、合作、友愛、共贏、共享創造思想基礎和文化條件。
根據目前人類種族分布狀況及文化特征,以及地理知識、考古學知識等,已經世界各地遠古文
化遺跡和遺址的發現和研究,我們可以比較清楚將人類在末次冰河期中後期大遷徙的路線、過程複原出來,並可以比較清楚地看到在遷徙過程中人類種族的融合及分化等情況。
根據考古學家和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距今10.8萬年前,在印尼爪哇島一帶地區生長著一支骨骼特征與亞洲黃種人特征非常相似古人類。這說明,正處於冰河期初期,有一群為數眾多的黃種人先祖生活在末次冰河期的東南亞新大陸(即印尼群島、中國南海新陸地、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等地區)等冰河期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經過6萬年至7萬年的磨練和演化,這支古人類發展成黃種人,並成為大遷徙時代的主體種族即黃種人采集及漁獵民族、農耕民族和海洋民族,大遷徙結束後,他們成為分布與亞歐大陸、太平洋諸島、美洲等地區的現代黃種人。
從距今4.5萬年末次冰河期中後期,地球變暖,海平麵不斷上升,居住於冰河期東南亞大陸海邊地區的海洋民族,由於他們家園首先被海水淹沒,他們首先遭受災難的襲擊,因此他們首先通過海上將家族和財產搬遷到地勢較高的海岸。當海平麵繼續上升,更多的大陸被海水淹沒時,他們隻能再搬遷到地勢更高的地區,海洋民族的大遷徙就這樣不知不覺地開始了。
跟隨海洋民族一起遷徙的民族是居住在
冰河期沿海及低海拔地區的采集民族、狩獵民族,因為采集及狩獵民族平時就過著遊走不定的生活,同時這些民族與海洋民族存在經濟互補和血緣關係等依存性,他們常常生活同一個陸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區域,因此災難來臨是他們肯定一起搬遷。瑤族是生活在中國大陸西南部和東南亞等地區的古老民族,他們自古居住在中國雲貴高原、廣西及東南亞等交通閉塞的山區,他們過著以狩獵和采集為生的古老生活方式,在他們代代相傳的古老故事中,講述了他們的祖先由於遭遇大洪水,舉族行船,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大陸的典故。中國彝族等古老民族也有在大洪水中舉族逃亡的故事,這些故事說明在末次冰河期變暖期初期即即距今4.5至3.5萬年前,生活在末次冰河期東南亞新大陸沿海和低海拔地區的瑤族、彝族等民族先祖,他們因為家園被海水淹沒,因此他們通過海路和陸路到達中南半島和中國南部地區。考古學家曾經在中國廣西柳州的某個山洞裏發現古人類化石,據科學測定這些化石是距今4萬年左右的古人留下的,這些人類化石具有明顯的黃種人特征。
在變暖期初期由於人口大量向中南半島和中國南部地區聚集,導致該地區出現食物短缺,從而從事該地區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等深入發展,也引發了人類通過海路和
陸路向世界各地遷徙。
根據古氣候學家的科學檢查和分析,在末次冰河期中期即距今3.5萬年至2.5萬年期間地球變暖加劇,海平麵上升幅度加大,導致更多陸地被海水淹沒。而冰蓋加速融化,在地球表麵形成更多的湖泊、沼澤、河流和荒漠區,內陸低窪地區出現大量的淹沒區、內澇區和荒蕪區。這些惡劣的地質環境給海洋民族、采集及漁獵民族和農耕民族等人類的遷徙增加無窮無盡的困難和生存威脅。
海洋民族是最先進行大遷徙的人類種族,“近水樓台先得月,春江水暖鴨先知”海洋民族最先意識到人類要大難臨頭,因此他們最先展開了人類的海上大遷徙,他們遷徙的路線是通過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海岸和島鏈近海向太平洋東西海岸及島嶼地區遷徙;通過自然資源較為豐富的海岸和島鏈近海向印度洋及大西洋海岸及島嶼地區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