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方麵,在古代社會公認和朝廷認可的道德精神和規範就是法律,道德是判斷事物對錯,司法審判、定罪和量刑的標準,因
此道德非常重要。西漢是中國第一個推行父係氏族社會的國家,因此建立父係氏族社會的道德體係和規範,清除母係氏族社會的道德體係和規範是朝廷文化建設主要任務。同時,由於西漢朝廷將儒家思想作為全社會的正統思想,因此一些與儒家思想相抵觸、矛盾和衝突的思想和言論都必須清除。儒家思想重要內容是倫理、忠孝、仁義、和善、平等等價值觀和道德規範,但是西漢之前朝代和社會並沒有這些價值觀和道德規範,奴役、壓迫、殘害、盜竊、搶劫、奸淫、狡詐、殺伐、滅族等罪惡的事情,在西漢之前的朝代和社會裏被視為正常之事,甚至這些醜惡行為被社會普遍認識是有能力、智慧、勇氣和權勢的象征。
因此,司馬遷之所以不敢將黃帝的事跡和思想完全表達出來,肯定漢朝統治者認為黃帝及華夏族崛起上位的曆史事實,有損華夏族的聲譽;有損西漢社會的民族融合及團結;不利於西漢社會價值觀、道德體係和規範的建設。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上留下的曆史線索,足夠讓我們還原當時黃帝及華夏族經曆的曆史事實。一下是我們本著客觀、科學、中立和公正的態度還原的華夏曆史。
在距今4300年前,當小冰河期使東亞大陸北方變得越來越寒冷和幹旱時,由於北方居民大量南遷逃難,今陝北神木市高家堡鎮
石峁村的石峁王城(經過科學研究,我們認為石峁王城是華夏族最早的部落總部基地)開始變得一片荒涼,華夏族年幼的公孫軒轅跟隨父王少典及母後等,他們將跟隨最後一批南遷的華夏族朝廷官員、衛隊和軍隊,告別華夏族石峁王城,踏上南征四川的艱難之路。
此後,幼小的軒轅跟隨父王少典及華夏族勇士們在四川地區避難、拚搏、創建偉業。
根據《世紀》記載,軒轅從小天資神靈聰明,思想敏銳,能言善辯。長成後,軒轅應該繼承王位成為華夏族的首領,他當政時,正趕上古蜀國的統治者及階層神農氏集團衰敗,古國各地群雄並起、戰事頻繁、民不聊生的動蕩年代(這是由於從北方及高原地區進入四川盆地的難民,與當地人民和官府爭奪生活物資及自然資源而引發的衝突和戰爭)。
為了本族的生存及發展,軒轅訓練和整頓本族軍隊,去征討那些不向朝廷納貢稱臣的部族,軒轅及華夏族的征討行動得到古蜀國諸侯貴族們的響應、支持和歸附。在這次征討戰爭中,軒轅遇到了強勁的對手蚩尤,蚩尤生性暴虐凶猛。在古越語中,蚩chi是黃牛和牛車,尤you是具有自由身份的男人,直譯的意思是“乘坐牛車的男帥”,在母係氏族社會裏,能夠乘坐牛車出行的隻有貴族首領和使官,因此這個解釋與現代人對蚩尤形象的
描述一致,蚩尤是一個牛頭人身的戰神,當然,蚩尤chiyou連讀能讀成瑤、姚、猶you\/jew(這是猶太人的中英文簡稱)。
在平定叛亂的過程中,軒轅的另一個強勁對手是炎帝。當時炎帝準備要要從湖北宜昌(古稱夷陵)侵略蜀地,討伐蜀地的諸侯貴族,於是諸侯貴族都歸順具有軍事實力的軒轅。於是軒轅組織強大軍隊,與炎帝在“板泉之野”決戰,經過三次戰役後,軒轅與炎帝打成平手,最終握手言和,到達了維護軒轅在蜀地的統治地位,同時華夏族承認炎帝在湖北地區統治權。
隨後,蚩尤作亂,不服從“帝”的命令和管製,於是軒轅受命於帝,征招諸侯聯軍討伐蚩尤。軒轅諸侯聯軍與蚩尤集團軍在“涿鹿之野”決戰,蚩尤集團軍被消滅,蚩尤被擒獲,剝皮示眾,殘忍殺害。
此後,諸侯開始稱呼軒轅為“天子”,擁護軒轅取代神農氏稱帝即黃帝。軒轅稱帝後,天下有不順從的反叛者,黃帝帶兵去征討他們。平定完這裏,又去那裏平定。因此黃帝隻能“披山通道,未嚐寧居”。
最後,黃帝統治疆土東到大海;西到“空桐”;南到江水;北到“葷粥”。國土穩定之後,黃帝和華夏族過著遷徙不定、居無定所的流浪生活,黃帝設立營衛和朝廷管理國家。
黃帝固定行宮在“軒轅之丘”,他娶了西陵之女“嫘祖”
為正妃,嫘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是玄囂即青陽,長成後他居住在江水之濱;另一個是昌意,長成後他居住在若水之濱。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正妃,昌仆生高陽。
黃帝駕崩後,他葬在橋山。黃帝的孫子、昌意的兒子高陽立為帝,就是“五帝”之一的顓頊帝。
這就是軒轅黃帝一生主要故事梗概,看過黃帝的生平故事,難免有諸多困惑和疑問。我們要檢查一個故事的真偽,我們必須從故事的五大要素即故事的起因、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這個故事就是講述黃帝和華夏族崛起的故事,帝王崛起最合理的原因肯定是“朝廷腐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史記》是這樣表達的,而我們分析是,小冰河期爆發後,北方及高原民族遷徙到四川盆地,麵對突發事件,循規蹈矩的保守的古蜀國朝廷和衙門對入侵流民進行管製、分流和安置,在這些過程中,肯定出現衝突、混亂、腐敗和戰爭,然後天下大亂、民不聊生。這個事件過程以《五帝本紀》敘述曆史過程基本一致。
《史記》沒有設定這個曆史故事發生的時間,根據那次小冰河期發生的時間,這個故事應該發生在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之間。
《史記.五帝本紀》設定的故事地點,大多以黃河流域,冀州平原有關,但是地名含糊,地理跨度大,一會兒將黃河流域的
事情,一會兒事情有跳到長江流域;一會兒地理背景是平原和荒漠,一會兒又是青山綠水、山巒險峻之地。讓讀者感覺黃帝及其軍隊都是神仙,有高速度飛行能力,讓讀者有閱讀神話的感覺。司馬遷要把文章寫成樣子,都是為了滿足漢朝統治階層的文化價值需求。
但是通過仔細分析,司馬遷給我們留下故事框架,我們仍然能推論和認定黃帝的生平故事發生在四川地區,黃帝和華夏族經常活動的地方如江水、若水等河流地區,江水就是今天的長江,四川南部就是長江,順江東下可達長江中下遊等中國富裕之地;若水即今天的雅礱江,若水與金沙江合流後的一段,古時亦稱若水,這裏是四川盆地進入青藏高原地區交通要道。黃帝征戰時要“披山通路”行軍在非常險峻山區,這種地形與四川地區的地形相符,但於冀州平原地形地貌無關。黃帝娶正妃於西陵,西陵就是長江三峽中的西陵峽,它位於今天的宜昌地區,這裏是神農氏的故土,因此嫘祖很有可能是神農氏的嫡係公主,在母係氏族時代,娶具有神權和王權的嫡係公主才能扶正父族的正統地位,因此黃帝才會娶嫘祖為正妃,這是典型的政治聯姻。
證明黃帝故事發生在四川地區的另外一個證據是,黃帝的戰爭對手——炎帝。如果黃帝故事發生在冀州平原,黃帝如何帶領華夏
軍和同盟軍長途跋涉幾千公裏,去攻打深居中國南甚至長江以南地區的炎帝及其軍隊?在那個隻能乘坐牛車和徒步行軍的遠古時代,這樣勞師遠征、曠日持久的戰爭能打嗎?在距今4000多年前,兩群相隔幾千公裏的古人能有什麼你死我活的深仇大恨?!既然沒有利益衝突和深仇大恨,他們為什麼要打一場大家在情報、物流、行軍、宿營、戰爭策劃、指揮和戰鬥等都辦不好的戰爭。要使這個故事變得合情合理,黃帝和炎帝爭端故事隻能發生在四川及其周邊地區。黃帝與炎帝在板泉之野決戰,在古越族“板泉banquan”中“板ban”是村莊、城市的意思,“泉quan”與“仙xian”同音是女性、聖母的意思,板泉的直譯是聖城。
根據遠古曆史文獻記載,炎帝統治著今湖北、湖南等洞庭湖及湘江流域地區,炎帝是神農氏的族親和靠山,而神農氏認為黃帝聯合古蜀國諸侯貴族將神農氏集團勢力趕出四川,是大逆不道的行為,因此,神農氏的君王才邀請炎帝出頭,幫助神農氏集團打擊蜀國諸侯及黃帝。最後,黃帝帶領蜀國諸侯聯軍出西陵峽,在今湖北腹地與炎帝的古越族聯軍展開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最終由於蚩尤集團造反,黃帝才與炎帝休戰,簽定和平條約,娶神農氏的嫡係公主嫘祖為正妃,神農氏及炎帝集
團成為黃帝在蜀地統治地位,黃帝集團承認神農氏及炎帝集團在湖北、湖南等洞庭湖及湘江流域地區的統治地位。然後,黃帝及其軍隊返回四川平定蚩尤叛亂。
目前蚩尤與黃帝、炎帝等並列為中華民族的三大文明始祖,但是蚩尤是三大文明始祖最講不清楚、最神秘的。中國曆代史學家認為,蚩尤是九黎族部落首領,九黎族的後裔是瑤族、苗族等古老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