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論世界民族的形成和演變(2 / 3)

古越族通過廣西東北部的湘江進入湖

南及洞庭湖流域地區,古越族在這裏定居發展後,形成甌越族(歐ou與“餱hou、勾gou”近音,在古越族中,“餱hou、勾gou”是稻米、糧食的意思)。甌越族向東發展,在今安徽、江蘇、浙江一帶地區定居發展甌越被稱為東甌越,在湖南、湖北、江西一帶定居發展甌越被稱為西甌越。

最終,西甌越在長江以南地區湘江流域及贛江流域等地區發展成相對獨立湘贛越族,湘贛越族是炎帝族的前身,居於湖北古越族人演變成神農族。東甌越通過發展分化後,形成了吳族人、越族人、溫族人等相對獨立的民族,吳人居住在今江蘇及安徽一帶,後來他們建立吳國;越族人居住在今浙江太湖及錢塘江流域地區,後來他們建立越國,並與吳國對立。溫族人居住在以溫州為中心的甌江流域地區,溫族人是古越族與海洋民族的融合體,他們既能從事農牧業,也能從事海洋捕撈業及海洋運輸業。

今福建及廣東潮汕地區是古越族與海洋民族融合發展的一個廣大地區,福建古稱閩越(在古越語中,閩min是“螞蟥”的意思,說明遠古時代福建地區氣候潮濕炎熱,螞蟥等害蟲很多)。

因此,目前上海話、寧波話、溫州話、閩南語、潮汕話等保留了很多古越語詞彙,以及南島語詞彙,這些文化遺跡都是民族融合烙印和證據。“河

he”也許來源於南島語的“獲huo”,在南島語中“獲huo”是魚或者捕獲魚的意思,海洋民族將能夠捕魚的流水為“獲huo”,最終變成現代漢語中的“河he”。海洋民族應該早於古越族等古老民族,到達大陸的各條河流的入海口地區。對於海洋民族而言,獲取淡水資源,建立避風港和定居點對他們非常重要,海洋民族應該早於古越族等古老民族,到達大陸的各條河流的入海口地區,因此他們是這些地區最早的居民,他們最有資格稱呼和命名這些河流。“江jiang”也有海洋民族稱呼的嫌疑,南島語稱呼大船、海船為“鱇kang”,因此海洋民族將能夠航行海船河流成為“鱇kang”或者“江jiang”,而能夠停泊船隻的水灣為“港gang”即港口,“港gang”和“鱇kang”在南島語中發音相同。

海洋民族應該比農耕民族早到達中國大陸各條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地區,並在這些地區捕魚和定居。古越人進入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後,與這裏的海洋民族進行全麵的融合,由於早期古越民族仍然處於母係氏族社會階段,而且從事農業,能夠給海洋民族提供充足食物和安全淡水,因此海洋民族在食物、婚配和家庭等問題得到比較完美的解決。麵前在閩南語和吳語地區仍然保留著很多古泰越文化

。如地名汕頭shantou與古越族的仙樓xianlou近音,在古越族中,仙xian是女性、聖母之意,樓lou是我們、我們的之意,因此仙樓xianlou的意思是“我們的聖母之地”;地名廈門xiamen與古越語的婭門yamen近音,在古越語中,ya是女人、婦女之意,men是天,因此婭門yamen是天女之意,廈門就是“天女之城”。這兩個地名都古越族女性崇拜文化的留存。地名溫州wenzhou,在古越語中,wen泛指人,州zhou與召zhao近音,在古越語中召zhao是下轄地區的意思,這說明,溫州建城初期人民比較平等,沒有明顯的社會等級。目前在閩南語和吳語中仍然保留很多古越詞彙,如吳語稱第二人稱代詞你為儂nong,在古越語中稱同胞弟妹為儂nong,同胞哥姐為辟bi,辟儂binong是兄弟或者姐妹的意思,在遠古掌握語言的人都是貴族,因此被稱為辟bi就是老大和君王的意思,能夠稱為儂nong的人肯定是身份顯赫的貴族成員。吳語中成為你為儂nong是對人的一種尊稱。在潮州話中,有稱呼母親為羋mie;水為lem(其發音接近廣東話淋的發音);稀飯為em或者moi;高為桑sang,矮為dem,等等這些都是古越語

詞彙,都是海洋民族直接吸收泰越文化的見證。

居住在廣西西部和雲南東南地區的古越民族,越過雲貴高原向北遷移,他們在今貴州盤江流域地區發展了高原農牧區,這些後來發展成夜郎國(在古越族中“夜ye”就是“越yue”是族號;“郎lang”是竹子。傳說夜郎國的創始人是竹子所生,因此這支古越人崇拜竹子。夜郎就是竹越人的意思)。到現代夜郎國及雲貴高原上古越族人被稱為“布依族”,在古越族中,“布依buyi”就是“部姨buyi”,姨yi、夷yi是對女性的統稱。因此,布依是“女營”、“女性部落”、“夷寨”的意思。

古越人在雲貴高原地區與瑤族、彝族、苗族等古老的采集和漁獵民族融合,形成以越文化為文化主體的越巴人簡稱巴人,在古越語中“巴ba”是“山”,巴人就是山地人的意思。

巴人在長江南岸,長江與烏江交彙地帶建設重慶古城,巴人以此為橋頭堡入長江,通過江陵江、涪江、沱江等長江水係支流進入四川各地,發展農牧區和定居點。古越人在四川地區融合本地其他民族後,形成新的農牧業民族——蜀人,並建立古蜀國。

距今3.0萬年左右,古越族在四川地區立足後,他們繼續往北遷徙,他們越過秦嶺進入秦川盆地發展農牧區和定居。他們繼續向北開發陝北及河

套平原等地的農牧區和定居。最終他們繼續北上進入蒙古高原、西伯利亞草原,最後到達北極——北冰洋寒冷的海濱。由於北極圈很小,因此到達北極地區的古人要進入歐洲腹地,以及通過白令海峽陸橋進入北美洲都非常便利,也許那個時候北冰洋仍然處於幹枯狀態,隻是茫茫無際的冰原,因此古人要到達歐洲和美洲都不是問題。因此,古越人成為西伯利亞、歐洲、美洲等北極圈周邊地區最早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