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論世界民族的形成和演變(1 / 3)

目前全球各式各樣的民族格局,都是因為距今4.5萬年開始的人類大遷徙,引發人類族群分化,遷徙人類在世界各地定居發展後,人類族群再融合而形成的。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在人類大遷徙之前,地球上很多地方是無人區或者人口非常稀少的地區,當時人類主要生活在中國南部大陸、中南半島、東南亞冰河期大陸、南亞次大陸及非洲大陸中部等冰河期熱帶及亞熱帶地區。

在人類大遷徙之前,黃種人基本上生活在東南亞冰河期大陸、中國南部大陸、中國南部半島、南亞次大陸等地區,他們有從事采集、漁獵等自然經濟,也有從事農業、畜牧業、漁業和手工業等較為先進產業;白種人主要生活在南亞次大陸西北地區,他們主要從事采集、狩獵等自然經濟;棕紅種人主要生活在東南亞冰河期大陸、南亞次大陸等相對偏僻的地區,他們以采集和漁獵為生。

由於末次冰河期中後期,地球氣候持續變暖,導致海平麵不斷上升,人口被迫轉移到地勢較高的陸地上生活,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地區地區成為這個階段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由於人口劇增導致食物短缺,因此該地區首先將人類最早期的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發展都當時的最高水平。考古證明,中國南部嶺南地區即廣東、廣西,以及中南半島地區包括今馬來西亞半島、泰

國、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南亞次大陸東北等地區,末次冰河期中後期即距今4.5萬年至距今2.5萬年之間,地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也是人類發展農業、養殖業和畜牧業最早的地區。

隨著地球變暖加劇,海平麵繼續上升,人類向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等聚集越來越多,新的食物危機和社會危機再度頻繁爆發,當地球環境得到改善,更多地方變得適合人類居住和生活後,現代人類開始從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等地球向世界各地遷徙,以此獲得更多的生存及發展機會。

在與向海洋獲取食物的鬥爭中,現代人類分出早期海洋民族。根據考古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結果表明,馬來西亞半島及中南半島環繞的泰國灣海岸地區,首先出現依靠海洋為生的海洋民族,因為考古學家在這裏近海海底發現了人類最早的海港碼頭建築;語言學家認定這個地區南島語最為純正,該地區是世界各地南島語的發祥地。同時,根絕科學家認定,考古學家在南美洲太平洋海岸發現的遠古船用圓形石錨,這種石錨的石料產自中南半島及中國南部海岸,這也說明該地區的海洋民族最早具有跨洋航海的技術和能力。

具有航海和海洋捕魚的能力的早期人類聚集在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等沿海地區後,由於生活所迫,他們要到更遠的海域去捕魚,因此,因此他

們需要製造能夠抵禦風浪,長期在海上航行的堅固而可靠的船隻,這個需求導致人類早期造船技術的飛越發展,由於遠航的需求,航洋民族開始掌握根據海鳥飛行狀況、根據月相、星相等天象,以及季風和洋流等的航海技術。海洋經濟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它不僅涉及造船、航海和捕魚等專業技術及技能,同時,海洋民族也需要港口和陸地基地,給他們提供淡水、食物、貿易,以及家庭和族群的安置等,因此海洋民族必須與陸地居民組成專門的社會形式,南島語的出現標誌著海洋民族社會已經發展成熟。

由於海平麵持續上升,海洋麵積變得更加寬廣,為了獲得更多海洋資源,人類最早的海洋民族從中國南部和中南半島海岸地區出發,通過航海遷徙到太平洋諸島、中國東南沿海地區,以及印度洋諸島、南亞次大陸、中東沿海、非洲沿海等地區,甚至是美洲西海岸、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北冰洋沿岸等地區,由於受海洋民族語言及文化的深刻影響,這些地區形成南島語係文化圈。由於早期的海洋民族屬於黃種人,因此,目前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古老的海洋民族,他們仍然保留著明顯黃種人相貌特征。

根據考古發現,人類最早的農業區出現在中國廣西、雲南、泰國、老撾、柬埔寨、越南和緬甸等瀾滄江、湄公河、左右江等流

域地區。這些地區形成了人類最早期的農耕民族,大概在距今4萬年至距今3萬年前,他們掌握了成套的農業生產技術,最早種植水稻、蔬菜和瓜果等農作物,他們還在當時比較寒冷及幹旱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過度地區種植了青稞、小米、高粱和小麥等糧食作物。他們還馴養了大象、水牛、黃牛、驢、豬、羊、兔、貓、狗、雞、鴨、鵝等禽畜,以及解決肉類食物的需求,同時將大象、水牛、黃牛、驢等作為畜力和交通工具使用,提高了農業的生產效率,也改善了社會的物流狀況。人類在這裏定居發展後,逐步形成了以黃種人為主體,從事農業和畜牧業的古泰民族,並形成了人類最早期大陸居民語東南亞古泰語。

由於畜牧業與農業的生產方式極為不同,畜牧技術發展完備後,畜牧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進行獨立發展,因此誕生了人類最早期的遊牧民族,遊牧民族發展壯大後,他們首先向人煙稀少、水草豐富的地區遷徙放牧。隨著農業區定居民的不斷增加,農耕民族開始向適合發展農業及養殖業的人煙稀少的河流及沼澤地區遷徙殖民。

人類最早期的農業和畜牧業在中南半島瀾滄江、湄公河、左右江等流域地區的農業和畜牧業發展成熟後,由於此地定居人口的增加,隨著未開發地區自然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在距今3萬年左

右,農耕民族開始從根據地出發,向西開發南亞次大陸及青藏高原的農業區和畜牧區;向東開發中國南部及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的農業區和畜牧區;向北開發雲貴高原、四川、秦嶺及鬆潘高原、秦川地區、河西走廊、黃河流域、黃土高原、蒙古高原、西伯利亞、歐洲北部、北美洲等地區。

古泰族是人類最早農耕民族的主體,古越族是從古泰族中分離出來,並融合海洋民族、采集及狩獵民族而形成的新民族,古越族最早定居於廣西西部、雲南東南部和越南北部,古越族是農耕民族向東、向北遷徙的主力軍。

古越族人沿著邕江及鬱江向東發展,他們在今廣東珠江流域地區建設了廣大而富裕的農牧區,這裏的居民逐步形成了楊越民族,在古越語中,楊yang與欄lan近音同意,都是家的意思,古越人最早家是幹欄式建築,珠江三角洲平原沒有山洞,因此達到那裏的古越人隻能建築窩棚和幹欄房子居住,這說明距今3萬年左右人類已經掌握幹欄房的建造技術,他們已經掌握構建房屋框架的力學原理,掌握了規劃及設計、精確測量、整形、榫卯等基本的木工技術和房屋建造技術;而留在廣西等地區的古越族人,由於他們崇拜鳥(古越族成為“鳥”為“駱luo”),因此他們被成為駱越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