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論人類語言文字的起源及發展(2 / 3)

在遠古時代,部落貴族就有雇工和使用勞役習慣,從那時起,古人就規定第1天至第5天裏,必須幹活,而且每天應該幹什麼事情都是規定好的,同時,古人規定第6天和第7天是自由活動和休息日,這就是每周7天的來由。從古越語的數字意義分析,也許周1至周5都是家長和部落首領安排成員勞動的日子;周6可以外出活動或者勞動即外出散心;周末,去朝拜仙廟或者幽會情人即休息。

目前,全世界的生活及工作周期仍然按照這個作息表的安排去做,人類的這個習慣是幾萬年前就養成了。目前在西方的語言中,古越語這方麵痕跡,如在英語中haft的意思是“一半”,雙手的一半正好是5個指頭,5在古越族中讀音為ha;six是6,six與古越語的se讀音非常相似,在古越族se是種子、播種和配種的意思,播種和配種等事情都是外出才能做的,因此six是lo外出的工作內容;seven是7,se\\\\seven與仙xian(英語的se0x)在讀音上非常相似,周末是西方世界的禮拜日,這個周末意義與古越語周末的意義一致。

中南半島的遷徙民族進入南亞次大陸後,在古泰語的基礎上形成古泰

米爾語、古雅利安語;遷徙民族進入東亞大陸後形成古越語、古漢語、通古斯語、阿爾泰語、突厥語等;遷徙民族進入中東地區後,遷徙民族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閃米特-含米特語。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上述大陸語言的根源主要是古泰語,其次是古南島語。

我們認為,大遷徙鍛煉了人類的生存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也讓人類的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用語言傳播知識最大缺陷是,當言傳身教者死亡後,往往這些知識和技能也隨之消失了。為了避免知識和技能失傳,古人開始創造圖畫來表達思想和指令,由於繪製圖畫費時費力,古人開始對圖畫進行抽象和簡化處理,這樣最早象形文字產生了,因此,人類的早期問題都是象形問題。

文字產生後,文字馬上與語言文化概念形成一一對應關係,即文字創作者借用語言概念和定義創造文字,使得文字可寫可讀,聽懂即能寫,看懂既能說。

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在距今4.5萬年前,末次冰河期中後期之前,人類已經創造的相當完備的形象文字係統。證據表明,末次冰河期中後期海平麵上升後,澳大利亞棕色種族開始與人類主體隔絕,考古學家發現,澳大利亞土著人在岩壁上留下了與古埃及類似的抽象圖畫的古文字;美洲的印第安人在距

今4.5萬年至距今1.5萬年之間,通過海路和陸路從中國南部及中南半島等地區遷徙都到美洲,考古發現,印第安人不僅創作抽象而線條簡潔的圖形文字,而且他們還創造和使用非常係統而精美的石雕形象文字,同時他們還創作大量的象形文字經文和典籍,但是非常遺憾,這些典籍中的大多數都是歐洲侵略者和移民掠奪和焚燒了。

在公元6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正式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並聘請腓尼基人為埃及帝國航海及貿易代辦時,腓尼基人才將的記錄語言的拚音文字方案獻給埃及法老。從此地中海沿岸及中東地區進入拚音文字時代,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等形象文字逐步淘汰。最後,歐洲各民族,世界各地的民族也創造自己拚音方案,使用自己拚音文字係統。

發展得最完備、最係統、最成功,延續至今的象形文字係統是有漢字,由於形象文字書寫困難,而且沒有字音對應關係,因此形象文字很快就被“意音對應、說寫對應”的拚音文字說取代,由於拚音文字便利性,世界很多民族無情地拋棄了象形文字。

那麼,漢字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被淘汰呢?我們認為一下幾個原因導致中國各族沒有放棄象形文字而轉向拚音文字。

第一,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國處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正處於大分裂、大混亂和

打紛爭之中,當時各諸侯國正忙於應付戰爭,以及戰爭引發的一係列非常麻煩而緊急的問題,因此誰也沒有閑心去考慮文字改革的問題;

第二,當時在中國中原地區、長江以南地區的諸侯國、方國和部落,使用不同的語言,也存在多套形象文字係統。中國地區經過幾千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後,華夏族的象形文字係統已經逐步成為中國地區的通用文字。但是由於中國國土遼闊,多有山嶺溝壑、大江大河等地理阻隔,因此中國各地長期處於割據獨立發展的格局,各地語言自稱一體,各地人民之間很難進行語言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取消象形文字,使用拚音文字,肯定造成中國國家政令及社會信息交流的混亂和阻塞。因此,誰也不敢進行文字改革;

第三,當時中國地區形象文字係統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完備的程度,文字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及的文化工具,在社會各領域獲得非常廣泛的應用,而且各種文化典籍到達海量程度,各國各部落都有數量龐大的檔案館和圖書館,而文字載體基本上是竹簡、絲織品、皮革和青銅器等,這些書寫材料都非常昂貴,因此如果更換文字,要更新這些檔案和書籍,更改各地的衙門的牌匾文字,肯定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誰也不會去幹文字改革這種無聊的事情;

第四,雖然象形文

字沒有拚音文字“音義對應”的認字便利,以及書寫方麵便利。但是象形文字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文化概念和文化符號,因此,形象文字包含這很多豐富的文化信息,而拚音文字隻是音符字母組合而已,讀拚音文字的讀者如果不懂該拚音文字對應語言,這個讀者就都不懂這些文字的含義。由於形象文字是事物及行為的特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文化符號,因此,這要讀者知道這些文字意義及語法規則,讀者不需要依靠語言也能讀懂這些形象文字書寫的文章。

也許是這四個原因使中國人一直使用漢字至今。當今,為了漢字能夠更好的普及,提高漢字使用效率,中國已經推廣普及漢字拚音,使得每一個漢字都有對應標準讀音,大大增加的文字的“音義對應”功能,提高了文字與語言對應性,使漢字成為一種非常方便及高效的文字係統。

遠古語言如何演變成今天世界各民族的使用的語言?我們認為,導致語言發生變化的因素有一下記住原因。

原因一,遷徙民族脫離原先民族母體後,由於生活及發展方式變化導致語言的變化,比如古泰民族是廣西西南的駱越民族(即古越族,現代壯族的先民)的母體,古泰民族在東南亞和雲南地區建立國家後,由於駱越民族脫離古泰民族的統治,自立方國,自主發展,由於各自要

建立自己文化和統治係統,因此導致語言、習俗和民風等方麵的變化。古越族與古泰族分開之前,大家稱呼“手”為“馮feng”,稱呼“腳”為“嘎ga”。古泰族人立國後,他們幹苦力奴隸成為“嘎ga”即腳夫,因此古泰族改“腳”為“逃tao”;他們稱自己衛兵和助理為“馮feng”即助手,因此古泰族改稱“手”為“麽me”。但是古越族沒有這個文化習俗,因此,古越族對手腳仍然保持原來的稱呼方式。

原因二,人類生活環境和方式的變化,導致語言的變化及發展,新環境、新生活都會產生新的語言概念和文字符號。比如古越人對水的稱呼隨著遷徙過程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在炎熱的南方環境生活時,越人稱呼“水”為nam、lam等;稱呼河流為da。但是遷徙到寒冷北方後,在冬季他們要得到水,必須將冰塊加熱融化,在古越語中燒火煮zu東西叫su(對於漢字有蜀、蘇),為了方便溝通古人將冰雪融化的水成為“蜀”或者“蘇”,經過口音的長期的自然變音後,蜀su變成了今天水sui,但是“蜀”的意義以古蜀國、巴山蜀水等文化方式給我們保留下來了。目前中國和很多亞洲地區的人民稱煮過的食物為熟食susi,也許也跟這個用火的文化現象有關。

河流也是如此,在南方

河流不會結冰,它們一年四季都流水淙淙、河裏的水像人的眼睛一樣汪汪深邃,越人稱呼眼睛就是da。但是他們遷徙到寒冷的北方後,在大多數時間裏河流大多時間裏到處於冰封狀態,並且河流與周邊被茫茫的環境連成一片,要做到河流很不容易,因此他們隻能撬開冰麵,觀察冰下是否有流水,以此尋找河流打漁和取水。在古越語中,流水稱呼為li瀝、裏等,因此,很多北方地區稱呼河流為裏,如跟古越族有關的赫哲人的居住地方烏蘇裏,烏蘇裏就是“烏蘇河”的意思,在古越語中,烏wu是“黑”的意思;蘇su是古越語在北方地區對“水”的稱呼,因此烏蘇裏的直譯就是“黑水河”,自古以來那個地區確實被稱為“白山黑水”。如果我們將視野在更北的地方投去,我們將發現歐洲很多民族稱呼河流為river英語、rivier荷蘭語、法語riviere等,這些單詞的重讀音節都是ri、li之類,這些語言應該收到古越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