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論人類語言文字的起源及發展(1 / 3)

經過對世界各地言語的深入研究,我們發現世界各地海洋民族的語言來源於中南半島及東南亞的南島語,同時,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等大陸民族的語言也源於一個母語源頭,這個母語源頭就是根植於中國嶺南地區及中南半島地區的古泰語及古越語。我們認為,造成這種世界語言共源的原因就是人類的大遷徙,遷徙民族將古泰越語帶到世界各地,遷徙民族在世界各地定居發展後,或獨立發展或於當地融合發展,從而形成世界的各地語言和文化。

語言是人類創造的最係統和複雜的文化係統,語言不是單純的發言問題,語言是人類意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文化成果的精華。如何用聲音和音調去定義事物?用一個句子去表達現象、行為、過程、結果、情緒、態度和評價等思想活動?如果讓一個人從零開始去建立這樣一個語言係統,這個人必須經曆一個非常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或許他窮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因此,快速獲得語言的方法就是跟懂語言的人學習。

在遠古時代,要學習語言和生存技能隻能跟同族長輩學習,一般外人和異族沒有資格參與本家本族的學習和訓練,而且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嚴格的管教過程,教、校、練等漢字都是表達教學行為的文字,在甲骨文中“教”的形象是一隻手握著鞭子

在鞭打一個跪著的孩子;“校”的形象是一隻手握著鞭子在鞭打一個站立的帶著帽子的成年人;“練”的形象是一個人被繩子捆綁的樣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古人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學員不聽話、學不懂必然受到體罰,因為古人要學習的知識都跟保命和謀生有關,因此學員學不懂,還不如將他們打死,因為家庭和部落都不養沒用的人!當然,後來體罰演變成了戒尺,不聽話,學不懂隻要象征性打手掌,用不著被打得半死不活!其實,古人教人和訓練動物是一樣的體罰方式,“牧”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一隻手握著鞭子在鞭打一頭牛,牧的本意是馴服和放養動物。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教化成功的人才能成為人,否則像人也是禽獸。

我們講這些知識是要告訴大家,古人不會將與他們性命和利益關係重大的知識和技能交給外人和異族,而且學不會這些知識和技能的人也不會有好結果。因此,能夠學會古人知識和技能的人,肯定是古人族親,以及智力和能力健全的人。學習和練習也是人類優勝劣汰的重要過程。

人類獲得健全意識,思想走向覺悟後,人類馬上產生描述事物,表達感受和思想的欲望,因此人類的語言開始產生、形成和發展。

我們認為人類的語言首先來源於對自然聲響的模仿,如在古越語中,特te代表男性、

公性,嗦suo代表女性、母性,這種稱呼方式來源人類長期對動物習慣觀察的經驗,一般公性動物小便都會發出“忑、忑”的間斷聲響,而母性動物小便都是“嗦”的一聲短促聲響,因此這兩種聲響成了公母的稱呼,也成為獵人在看不見動物時,區分動物公母的常識,一般獵人隻獵殺公性動物,因為狩獵民族認為獵殺母性動物不吉利,會招來禍害。在古越語中,母親被稱為“羋mie”,是因為嬰兒哭喊求助的聲音都是“咩咩”聲;嬰兒高興時都會發出“伯伯bobo”或者“布布bubu”的叫聲,在母係氏族社會裏,男人是女人的附屬,因此陪孩子玩耍、逗孩子開心是男人的事情,因此嬰兒高興時叫聲成立男性長輩的稱呼,伯bo、布bu,現在世界很多民族仍然這樣成為男性長輩。在古越語中,落稱為“墮duo”,堅硬東西落地聲音就是“哆duo”的急促音。當然,思想形成抽象概念後,人類開始用特定聲音來表示特定的概念,這樣人類的語言係統慢慢走向係統和完備。

為了明白語言的形成,我們先來分析人類語言產生的條件,在遠古時代,即使幾個長期一起生活的小人群,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彼此都非常熟悉,他們不需要語言,隻需要彼此熟悉大家行為習慣,他們必須通過表情和手勢就能完成小團

體的溝通和協調。

但是當團體的人口達到一定程度,單獨依靠無聲的表情和手勢肯定不能順利地進行整個團體的溝通和協調。因此,登高呼喊成為一切領袖和思想家必然行為,語言也因此產生。語言就為了完成思想交流和群體行為協調而產生的,而且語言從形成和發展初期就受到統治階級和社會精英的領導、關懷和管製,因為語言是傳播思想和知識,解決社會問題,協調和統一群體行為的重要工具,要使複雜和混亂的社會變得簡單、井然有序,變得安全、平穩和高效,語言加棍棒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從產生語言的那一刻開始,語言就是描述萬事萬物,陳述內心感受、認知、想法、做法和夢想的溝通工具。要準確描述萬事萬物,對事件的主體、行為和客體進行特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處理和定義,成熟的語言一定具有對客觀世界和主觀精神世界進行高度特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特征。因此以人類生活及發展關係密切的事物首先被人類進行特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處理和定義。如天、雲、風、雷、火、光、電、雨、日、月、星、晝、夜,山、地、海、湖、江、河、溪,以及植物、動物、昆蟲等自然界的事物及現象,首先被人類進行處理和定義;以人類生理感受有關心理認知現象也首先被進行處理和定義,如寒冷、凉

爽、溫暖、炎熱、悶熱、饑餓、病痛、渴望、滿足和舒適等生理感受;還有以人類情感認知有關的現象也首先被處理和定義,如喜怒哀樂,愛恨恩仇,美醜喜厭,暢爽鬱悶等情感現象。有了這三類征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語言詞彙後,人類的信息溝通開始變得準確、順暢和高效。

聲調是語言意思識別的主要依據,因此一門語言的成熟,它的詞彙聲調必須保持長期的一慣性,否則將會導致語言的無解、誤解和曲解,導致溝通的失敗。因此,隻要對比語言的原始基本詞彙,就可以分析出語言之間連帶關係。

我們認為,在末次冰河期中後期即距今4.5萬年前,在東南亞及中南半島地區,人類最早期的語言古南島語、古泰越語等古語已經形成,並發展到相當完備的程度。正因為遷徙人類具有古南島語、古泰越語等成熟而完備的語言係統,他們才能完成遷徙隊伍的協調和管理,並高效地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嚴重問題,最終順利遷徙到世界各地,並在那裏定居和發展社會。

距今1.5萬年前,末次冰河期結束,白令海峽被海水淹沒後,從東亞大陸遷徙到美洲的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人與亞歐大陸的人類主體完全隔絕,但是由於語言等文化傳承,美洲土著人仍然保留著很多古越語詞彙,他們稱呼手為feng,稱呼腳為ga,這些稱

呼古越語完全相同。在文字方麵,美洲土著人經常在岩石上刻畫一些類似古漢字的抽象而簡潔的圖畫,這說明東亞象形文字在距今1.5萬年前已經形成和完備,成為和語言一樣重要的人類溝通工具。

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語言經曆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形象到抽象,從物質到精神的發展過程。例如人類對數字認識就經曆了這個過程,人類最早認識的數學進製是5進製,隨著人類行為複雜化,又認識10進製;為了幾何學和天文曆法等問題,人類有發明12進製和60進製。在古越語中1、2、3、4、5的讀音是ni、song、sam、xi、ha。這組數字的讀音於泰語和藏語等古老語言的讀音基本一致,這是由於早期的數字隻發展到5進製。我們發現目前東南亞的一些原始部落仍然采用5進製計數,5進製與人類一隻手有5個手指有關;羅馬數字仍然保留著5進製痕跡。隨著人類從事工作和管理的事物越來越發展之後,5進製不在實用,因此人類進入10進製,10是5的倍數,是10個手指。為了便於記憶,古人給每個數字都賦予了與生活和工作有關的意義。管理最關鍵內容是規範成員的生活及工作內容,即規定成員每天應該幹什麼?古越語6、7、8、9、10的讀音是lo、xian、be、gu、

xim,在古越語中lo是外麵、屋外的意思,一般指外出;xian是女性、聖母和情人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