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中國早期文明梳理(2 / 3)

大做強。但是秦國統一中國後,不僅繼承了中國的土地和財產,同時也繼承了華夏各族與匈奴等遊牧民族的恩怨情仇。因此秦朝剛建立,秦始皇馬上派大將蒙恬率領大軍去北方大漠消滅匈奴,然後傾動國力修複戰國時期北方諸侯國修下的長城,阻擋遊牧軍隊侵略中原。從事中國與北方遊牧民族大決裂,為中國曆朝曆代與北方遊牧民族國家的戰爭埋下隱患。

在長期軍事鬥爭中,秦國消滅河西地區、秦川地區和四川地區的各諸侯國和方國,建立秦帝國,並取得了周朝認可和冊封,在華夏宗法製度下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秦國統一中國後,秦朝並沒有獲得中原華夏族等民族,以及長江以南地區百越族等民族認同和擁護,雖然仍然這些視秦人為異族的民族,迫於秦國的武力在表麵上忍氣吐聲,但是深藏中國民間反秦英雄豪傑已經開始磨刀霍霍,等待機會顛覆秦朝。

秦朝依靠武力統一中原後,秦朝席卷南方百越之地,在北方草原擊敗匈奴後,中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和平局麵。

秦國的強大不僅得益於與西域及北方的遊牧民族保持友好交往,更得益與秦國是一個勇於變革和創新的國家,秦國經曆了商鞅變法等多次改革,並根據鬥爭需要製定了強國強軍的製度及國家治理體係,這些改革和創新使秦國的統治根基、經濟及文化等綜合國力

超越一切守舊迂腐的周朝諸侯國,使秦國能夠碾壓一切反抗勢力。

秦國得天下,建立秦朝後,馬上推行郡縣製等中央集權製,在文化上進行“焚書坑儒”,清除一切文化和精神糟粕,統一全民思想,在國家製度上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製度,統一國家價值標準和運行標準,提高國家的運行效率。使得秦朝的國家根基非常牢固,國家製度和文化建設呈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麵,如果不是秦始皇英年早逝,中華文明應該是另一番繁華景象。

客觀而論,秦朝的滅亡主要原因是中原華夏族和南方百越族對秦人和秦朝的不認同、不支持、抵製和反抗。經曆周朝1000多年統治和文化熏陶後,當時中原地區各族已經認為自己是純正的華夏族,而他們認為秦人是西戎和北狄之類,他們認為秦人不正統、不入流;生活在長江流域和中國南方的百越族,他們長期與中原地區的人民保持友好交往,因此他們認為華夏族與百越族是兄弟民族,華夏族也這樣認同百越族,因此百越族認同華夏族對秦人和秦朝的觀點和態度。由於沒有民族認同感,秦國發動統一戰爭,肯定被華夏族和百越族視為侵略戰爭。這種認識和觀念就是秦朝必然走向滅亡的原因。

按照本文的觀點和分析,距今4300年前,華夏族的母族形成於陝西省榆林市

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一帶地區;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期間,為了躲避小冰河期災難,華夏族母族舉族遷徙到四川盆地,他們與巴蜀人融合後形成華夏族,並推翻了古蜀國,建立華夏國;此後,華夏族以四川為基地,征服長江流域,於公元前1600年即距今3623年開創夏朝;隨後華夏族將國家經營核心放在秦川故土和黃河流域地區,公元前1027年即距今3050年,秦川華夏族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此後中華各族格局形成,並在當時的基礎上發展到今天。

在周朝,中原等北方地區講華夏語,華夏語演變成古漢語等東亞北方語言;長江流域江南各族講古越語,後來江南古越語演變成漢語方言吳語;長江流域兩湖地區講楚語(即古越語方言),後來楚語逐步演變為漢語北方方言;由於遠離國家統治中心,中國南方各族繼續保持民族狀態發展,在唐宋之後,中國東南各族逐步融入漢族,中國西南的古越族演變成壯族,西南各族逐步發展成中國現代概念的少數民族。

秦朝末年,在民族分裂的大背景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起義在曆史必然性因素與偶然性因素的作用下,秦朝就像被架在一座醞釀已久的火山上,在起義軍鐵馬金戈震動下,火山爆發了,頃刻間秦朝在戰火中化為烏有!

由於秦朝傾動國力修建長

城防線,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放牧和侵擾農耕民族,因此秦朝與北方遊牧民族走向了徹底決裂,秦朝失去了與西域進行貿易往來通道,也失去北方遊牧民族的支持和增援,這些因素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秦朝剛滅亡,天下馬上進入楚漢相爭。楚就是項羽把持的西楚霸王朝廷,西楚號稱大中華正統;漢是指劉邦領導的漢國小朝廷。

楚漢相爭的原因是,秦朝末年爆發農民起義後,項羽是起義軍的頭號大首領是楚國貴族。劉邦是起義軍主力部隊的首領,是亳州人,出生平民,號稱華夏正統。起義戰爭進入尾聲時,為了盡早消滅秦朝,項羽與起義軍各首領有一個約定“率先攻入鹹陽者得天下”。因此,劉邦攻入鹹陽,消滅秦朝後,劉邦就要占據秦國故地,準備一統天下。但是項羽豈能容忍一個出身草莽的平民做號令天下,統治自己的皇帝。於是,項羽領軍進入秦川之地,威逼鹹陽,劉邦不想吃眼前虧,在“鴻門宴”脫身之後,率領隨從和部屬翻越秦嶺在秦嶺南麓漢中一帶安營紮寨,準備與項羽從長計議。於是項羽順水推舟冊封劉邦為漢王,並在秦川各要塞布置重兵,防範劉邦。

劉邦被封為漢王後,他馬上策劃和準備對項羽的戰爭。由於漢軍的兵力、裝備和物資有限,因此劉邦隻能首先依靠漢中及四川地區人力、物力和財力,

在漢中西北就是略陽,略陽是氐人(古越人在四川西北及鬆潘高原的一大分支)軍政要地,劉邦得知氐族民風古樸,善於農牧,尚武強軍的情況後,吸收很多氐族首領和人才進入漢軍和漢朝廷任職。劉邦獲得氐族幫助後,迅速獲得了漢中及四川地區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麵的支持。劉邦在新招募的軍事奇才韓信的幫助下,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妙計,率領漢軍秘密翻越秦嶺,在秦嶺北麓陳倉(今寶雞市)屯兵,突襲楚軍,一舉奪回秦川寶地,出函穀關迎戰西楚聯軍。經過幾年血腥戰爭之後,漢軍擊敗楚軍,獲得天下,從此漢朝正式開張營業。

劉邦與秦帝國的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完全不同。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他父親是秦國派去趙國做人質的王子,他在邯鄲接受啟蒙教育,他懂事後父親被封為秦國太子,不久他父親登基做秦王。父王駕崩後,嬴政繼承父業登基為秦始皇,那年他才13歲,真是少年得誌。嬴政出生頂級貴族,他從懂事開始就將國家作為自己唯一關注的對象,並開始卷入朝廷及後宮的殘酷鬥爭之中,因此嬴政是一個沉默冷靜、心思縝密、飽讀經書、通曉謀略、殺伐果斷的高級知識分子帝王,因此嬴政創立第一套帝王中央集權統治製度和組織體係,建立了中國最早期最係統的法律體係及國家

政務、軍務、外交、經濟和社會的高效營運體係,嬴政對中國文明的貢獻居功偉大。

劉邦與項羽爭霸天下時,正好50歲,楚漢戰爭結束,漢朝正式統治中國時,劉邦已經54歲,在古代54歲已經算老人,劉邦確實是一個飽經滄桑,受盡人生滋味的英雄豪傑。劉邦出生農民窮苦家庭,從小遊手好閑,混跡江湖,長大成人後,經熟人推薦在秦朝地方衙門做低級衙役。秦朝末年爆發農民起義後,劉邦利用職務之便,號召和組織鄉勇草莽之徒武裝起義。由於劉邦講義氣、樂善好施、膽識超群、有勇有謀、敢打敢拚,不久之後他率領的部隊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成為起義軍的關鍵主力。劉邦不是讀書人,他隻是秦朝最低級官吏,在成為帝王之前,劉邦從來沒有想過要“當帝王,治國平天下”的事情。他參加起義部隊就是一場人生豪賭,他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奴隸終有翻身日,帝王也有落敗時”等顛覆人生命運的大道理。

但是,劉邦當了皇帝後,他必須考慮如何治理這個人民混雜、四分五裂、隱藏危機的龐大國家?!他做過秦朝官吏,他深知秦朝治理國家利弊得失。劉邦與他謀士重臣肯定認為秦朝基於中央集權製的法律製度和管理體係是最好治國手段,因此,漢朝基本上延續秦朝治國方略及典章製度。但是劉邦集

團認為秦朝滅亡主要原因是:不推行仁政,造成民怨沸騰、離心離德,最終釀成滅頂之災。因此,漢朝將提倡“道德教化,仁義治國,禮儀邦交”的儒家思想最為國家正統思想、道德標準和立法依據。

當然,作為平民出生的劉邦肯定意識到了,民族問題肯定也是導致社會衝突和國家分裂的主要原因。因此,漢朝不再讓“華夏貴族論”綁架國家命運,在社會上推廣國民人人平等概念即國家民族概念,大家都自稱漢朝臣民即漢人,當今漢族。國民意識的建立,事國家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大力量。

漢朝繼承秦朝對付西方及北方遊牧民族的政策,采取懷柔和攻伐相結合外交及軍事措施。在防禦河套西域及陝北河套方麵,漢朝派遣有立國戰功的氐族和羌族部隊戍邊禦敵,並設立邊貿互市,繁榮區域經濟。在對付遊牧民族列強上,采取主動攻伐,驅趕和震懾北方草原列強。

在遠古時代,遊牧民族應該比農耕民族更早進入黃河中下遊地區即中原地區,農耕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後,遊牧民族才逐步往北往西遷移,但是遊牧民族仍然將中原地區做為防寒避冬之地,以及冬季牧場。農耕民族在中原地區發展壯大之後,才開始立國立邦,將遊牧民族徹底趕出中原,並在北方草原與燕雲山穀、黃河北岸山地等地區修建永久性防禦工事,防止遊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