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中國早期文明梳理(3 / 3)

南下放牧。這些敵對政策必然導致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矛盾激化、衝突不斷。

公元前200年初,劉邦親率三十餘萬漢軍對匈奴聯軍作戰。漢軍主力首先攻擊匈奴同盟軍韓王信的部隊,於銅鞮(今山西沁縣南)破其軍,又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南晉源鎮)破其與匈奴的聯軍。

隨後,劉邦聽說匈奴軍在代穀(今山西繁峙西北)屯兵,劉邦想再次攻擊匈奴軍,於是派探子去代穀偵察匈奴軍的虛實。匈奴首領冒頓,得知漢軍探子到來,因此他讓匈奴軍匿其精壯,故意示弱。

漢軍探子回來稟報,言匈奴可擊,劉邦不信,又先後派出十幾名探子去偵察匈奴軍,但是探子回報,都是“匈奴可擊”。

最後,劉邦派親信婁敬前往代穀偵察,婁敬還沒有返還,劉邦即悉發漢軍三十二萬北上代穀。

婁敬返回漢軍營後,對劉邦說,匈奴有詐,不可輕易進兵。劉邦求戰心切,他沒有聽從婁敬的勸阻。劉邦親率先頭部隊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東),漢軍的步兵沒有全部跟上先頭部隊。此後,冒頓單於以四十萬精銳騎兵部隊,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包圍劉邦及其先頭部隊長達七日七夜,漢軍內外聯絡中斷,漢軍之間無法相救。

為了解圍,劉邦采納謀士陳平的計策,重賂冒頓單於之妻閼氏。在閼氏勸說下,冒頓令匈奴軍給漢軍放開一個缺

口,劉邦率領漢軍從此突圍後,在平城與漢軍主力會合。 漢軍在撤退途中,劉邦采納夏侯嬰的建議,全軍戒備緩行,最終安全回朝。

隨後匈奴引兵北去。劉邦在漢朝國力未得恢複的情況下,采納劉敬的建議,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並開放雙方關市;每年送大批絲綢、糧食、酒等禮物,以緩和其對漢朝的侵擾。

從此,漢朝北方邊境獲得安寧,直到文景時期,漢朝對北方遊牧民族仍然采用和親政策,促進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融合。

由於劉邦出身平民階層,而且他經曆豐富,看透了人生的全部內容和意義,因此劉邦的看法、想法和做法都非常務實和直白,他沒有那種宗教般的天真、虔誠和夢想,也許值得他敬畏的事物隻有大自然即天、地、人等自然之物。古人認為對待自然之物隻能順從,隻能因勢利導。由於劉邦集團普遍具有這種返璞歸真的哲學思想,使得漢文化成為奠定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使得漢文化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漢朝初期,漢帝國的統治根基未穩,因此漢朝廷將中原地區作為國家的基礎進行刻苦經營;對北方及西北方的國家和遊牧民族采取防範,以及通商通婚等懷柔外交政策;對長江以南地區,特別是嶺南地區的南越國(包括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等地區)等地方勢力和民族割據地區采取安撫、招

安、藩屬等非軍事手段進行治理。這些務實的治國舉措,快速穩定和夯實了漢朝的國家局勢,給漢帝國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力強盛,部隊戰鬥力得到空前提升。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即為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采取了一係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開疆拓土。

在政治上,漢武帝加強皇權,首創年號,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采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盡管劉徹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一直采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國方針,但漢武帝對儒家的推崇,使儒家思想得到重視,並在以後逐漸成為中國曆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漢武帝時期大幅提高軍人的待遇,在巡視北方時,一次犒賞邊防軍就達100萬匹絲綢和200萬錢。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優秀將領,終於擊潰匈奴,修建外長城之光

祿塞、居延塞,收複河套並將河西納入版圖,促使“漠南無王庭”的局麵,又先後吞並南越(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閩越(今福建省)、夜郎(今貴州省)、滇國(今雲南省)、衛滿朝鮮(今朝鮮半島地區)等國,遠征大宛(中亞古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錫爾河上遊一帶)降服西域諸國,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漢武帝時期奠定了漢地範圍,也是漢朝走向強盛的重要時期。

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烏孫,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製西域的目的,並開通了長安到中亞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

由於宗法製度規定國家最高統治者即皇帝的繼承人必須是皇帝欽定的太子,皇帝的兒孫們大多是嬌生慣養、不知世事、不學無術的王子,這些人往往隻會吃喝玩樂、聲色犬馬之事。治理國家是艱難而無聊的事情,因此對治理國家等朝廷大事,王子們不可能感興趣,就算感興趣他們也沒有治理國家能力及智慧,這種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對於帝王而言非常危險和致命。

因此,每一個皇朝都難逃“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家一年不如一年”的世襲製宿命,國家的根基和資本被敗家子們耗盡後,在血雨腥風中建立國家

又在血雨腥風中轟然倒下,在曆史的長河裏成為一段文字,一個後來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漢朝經曆215年統治後,皇家外戚、篡位奪權者、偉大的改革家王莽,該漢朝為新朝,從公元9年至公元23年在新朝全國推行“土地收歸國家,國家統一規劃土地的使用及開發,國家統一稅賦標準及征收製度,做到耕者有其田,林者有其山,牧者有其場。”等社會改革新政。這次偉大改革比西方人發起類似改革整整早了2000多年,但是由於這項利國利民改革觸動了封建領主、割據勢力、地主等既得利益者們利益,因此這項改革遭受全國性的強烈抵製和反抗,加上王莽是明目張膽的篡位奪權者,因此,王莽建立的新朝很快被各地軍閥和起義軍消滅了,王莽和嬴政一樣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十惡不赦的壞人和惡魔。

很幸運,漢朝仍然受到當時人民的敬仰和擁護,漢朝皇家的嫡係後裔,起義軍首領劉秀,於公元25年重新建立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繼承和發揚光大了西漢的製度、文化和治國方略,因為漢朝已經將家天下的宗法統治製度及文化發展都極致和頂峰。從國土而言,漢朝疆域廣闊、無邊無際堪稱天下,因此漢朝已經失去領土擴張需求和欲望;從國家治理而言,漢朝經過200多年的統治,漢文化已經蔚然成風,人

民對國家具有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漢族已經基本形成,由於人民團結、社會安定,為國家發展經濟及綜合國力提供條件和保障;從國力而言,漢朝征服匈奴、西域、中亞、嶺南、雲貴、朝鮮等地區後,國土疆域遼闊,再也找不到威脅和抗衡漢帝國的勢力,漢帝國成為全世界人民無限敬仰的偉大國家和人間天堂;從幸福感和人生夢想而言,漢朝的王公貴族、將相官吏、門閥地主等統治階級已經過上奢華生活,中下層人民也能過著溫飽有餘的生活,而且整個社會都有物資儲備等保障,大家都對未來充滿希望。處於這樣完備的社會裏,統治者所能做的就是“因循守舊、無為而治”!而刻苦、拚搏、創新等事情任何時候都有人在做,那些被壓迫、被遺忘的正在苦難中掙紮的人們,他們總在凝聚摧毀舊世界的力量,當這個社會充滿絕望和痛苦時,這種力量將在頃刻間暴發!

從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經曆195年的統治後,東漢社會陷入腐敗、混亂和戰爭,在紛爭和迷茫中漢朝被曹魏政權取代,天下進入魏國、蜀國、吳國等三國爭天下的時代。魏國統治中原等中國北方地區;蜀國統治湖北和四川等地區;吳國統治江南及江淮地區。

東漢末年,漢朝廷內部,外戚擅權,宦官當道,朝廷已經沒有正義和公道可言,朝廷完全喪

失管理國家的正常職能。同時,漢朝國內爆發大規模的黃巾起義,西北和北方邊境有西羌軍聯合鮮卑軍閥入塞侵略漢地,導致漢朝陷入名存實亡的混亂狀態。

漢朝一大文明功績是開創了中國父姓宗族體係和製度,推崇“男尊女卑”、“三綱五常”等道德觀和社會製度,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有姓氏、尊卑、輩分、宗族等概念和習俗,而中國之外都沒有這些概念和習俗。這些文化觀念和社會製度為中國社會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些製度也養成了華人溫順、圓滑、委婉的性格,以及喜歡暗鬥、窩裏鬥,缺乏正直、勇猛和血性的個性,華人因為這些性格獲利,也因為這些性格遭殃。

萬幸啊,今天的中國已經移風易俗,成為一個現代國家,中華文明更加包容、開放、平等、仁義和公正,華人已經掌握真理,看透一切世間美醜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