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是對中國曆史影響最深遠的朝代,中國近代史學家認為漢朝是正統華夏族建立的第一個大一統的朝代,但是漢朝在文化弘揚上並沒有將華夏族放在顯赫文字,並有願意淡化華夏族的概念和曆史事跡,而是以弘揚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等中國傳統思想為主,在民族政策上采取一視同仁的平等和包容政策,漢朝將建國有功的巴蜀人民直接給國民待遇,使得四川地區從此都是中原王朝的歸屬地;對建國有功的氐族和羌族等西北民族采取安撫懷柔政策,將鬆潘高原、青藏高原、河西地區及漠北地區劃為他們的屬地,讓他們為漢朝包圍西北疆域;對有衝突和仇恨的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漢朝建設和開放邊境貿易城市,對外實行通商通婚,保證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正常經濟及文化交流,盡可能避免使用戰爭手段,因此保證了漢朝時期西北地區及北方地區的邊境安全。
由於漢朝推行推行平等和包容的民族正常,同時在國內推行平等、自由、法製和道德教化等民本政策,並且立法否定神權和女權,確立父係宗法製度,推行世俗化、平民化、務實化等社會及經濟發展政策,使得漢朝的農業、養殖業、手工業、建築業、商業等蓬勃發展,使得漢朝人口得到迅猛發展,漢朝的城市和鄉村建設到了當時全球的最高水平,漢朝人民的幸福指數
於是當時全球最高。當時,漢朝人民這樣愉快地生活和工作的時候,漢朝之外的人民仍然在神權、女權、王權和族權的殘酷統治下,過著牛馬不如、痛不欲生的苦難生活。因此,漢朝人民產生了對國家的向心力,漢朝人喜歡自稱漢人,而漢朝之外的人民也用羨慕眼光稱呼漢朝人民為漢人。雖然,漢族是近代民族學家提出的一個民族概念,但是漢人確實是中國人第一個最普遍的稱呼。漢人和漢姓成為中國人和中國文化圈的重要文化特征,如果沒有漢朝和漢姓曆史學家將不知道如何講述中華曆史和文化。
漢朝建立後,漢朝在秦川地區長安建都,繼承秦朝經濟及文化遺產統治中國。當時在中國的西北地區,在鬆潘高原、青藏高原東北部、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蒙古高原等地區仍然生活著氐人、羌人、匈奴人、鮮卑人等亦農亦牧的北方民族,這些民族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因此他們不應該被曆史遺忘。
鮮卑人是由古越民族演變而來的農牧民族,漢朝擊敗匈奴後,鮮卑逐步取代匈奴成為中國北方草原的霸主。後來鮮卑族分化出契丹族,契丹族繼續稱霸中國北方,並威脅中國王朝統治。在古越語中,鮮xian是女性、聖母的意思,相當於漢語中的“仙”;卑bei\/bi是弟弟、妹妹、王子、公主的意思。鮮卑xi
anbei作為族號的意思聖母與王子的直係後裔即聖母貴族。
鮮卑中國北方以黃種人為主體的遊牧民族的總稱,鮮卑族保留著完整古越文化,他們與華夏族曾經是平行發展的古老民族,鮮卑人活動範圍非常廣,在夏季他們在西伯利亞草原、東歐平原和南歐草原上放牧,鮮卑族向西伯利亞siberia發展的民族分支是錫伯族(錫伯的漢語拚音為xibo,英文為sibe,古越語為濕婆sipo,因此錫伯的本意是濕婆神、濕婆神崇拜),西伯利亞因此得名。由於鮮卑人和氐人同屬古越民族,也許鮮卑人就是周朝史官稱呼的北狄即北氐(北遷氐人),根據鮮卑曆史記載,在每年冬季鮮卑人都帶著牲口和族人專場到他們位於河西走廊、鬆潘高原、青藏高原東北部等地區的冬季牧場及定居地。因此在漢代鮮卑人與漢人和漢朝已經有著相當緊密的交往和聯係。當然,由於遊牧民族都擁有機動性和攻擊力強悍的騎兵部隊,在畜牧業收入銳減的年份,遊牧民族肯定要侵略和搶劫漢朝的農耕民村寨和城市。在北方冰災頻繁的年代,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的戰爭也變得頻繁,這種民族鬥爭方式,成為中原王朝被顛覆,進行頻繁改朝換代的一個重要原因。
漢朝之後,中國曆朝曆代朝廷都步步升級地整頓和訓練軍隊對付北方遊牧民族,
並北方遊牧民族在北方大漠、西域、中原,甚至整個中國地區展開永無休止戰爭,這些戰爭不僅鍛煉了中國人民,也鍛煉的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在戰爭和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北方遊牧民族從中國人身上學會中華文化,包括道家思想、陰陽學、易經和兵法等哲學、科學和軍事學,中國人通過無數的戰爭和民族融合,將中國北方和西北的亞洲遊牧民族培養成全球最強大的軍事集團,使得中國北方遊牧民族如進無人之境一般,摧古拉朽地橫掃中亞、中東和歐洲,成為令西方世界聞風喪膽的偉大征服者。
由於匈奴被漢朝擊敗,匈奴人被迫西遷,到歐洲東北部地區定居,由於匈奴人不能忍受羅馬人的強征暴斂,匈奴人發起反抗,匈奴人幾乎消滅了羅馬帝國,占領了整個歐洲;由於唐朝擊敗突厥人,導致契丹人從中國西遷中亞及南歐地區,從此突厥人成為中東和地中海地區的西方世界的顛覆者,之後突厥人蟄伏中東,融合當地民族,為後來顛覆西方文明的支柱東羅馬帝國,建立橫跨歐亞非的日耳曼帝國埋下伏筆;北宋末年,契丹人被金人擊敗,被迫西遷中亞及歐洲,契丹人為亞洲黃種人在西方世界的紮根、擴張和征服注入了新的力量和智慧。南宋時期,蒙古人對中亞、中東和歐洲發動了強悍而恐怖的戰爭,這些戰爭讓西方人深刻
地感受到東方力量的偉大。
在苦難和絕望中,西方人對他們的上帝一次次地祈禱,但卻得到一次次的絕望,最後,西方人幡然醒悟,他們開始拋棄他們的上帝,他們不在相信那些宿命論者描述的那些鬼話,他們開始思考如何戰勝敵人,如何避免被屠殺和奴役的問題。
西方人經曆災難和絕望之後,對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導致了歐洲人在公元14世紀至16世紀獲得文化覺醒和反思,歐洲人痛下決心,他們迅猛地推動宗教改革,解放人權和思想,發展科技和生產力,展開大航海時代,發明和使用火槍火炮,使得東方人的長槍、大刀和弓箭成為曆史博物館裏的陳列品;他們發明了蒸汽機,使牛、馬、駱駝、勞工、牛車、馬車等畜力成為野蠻和落後的代名詞。
在清朝末年,西方人依靠科技進步,實現逆風翻盤,他們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的國門,從此對中國進行一百多年的侵略、占領、剝削和奴役。假如,歐洲人沒有文化覺醒和反思,西方世界將繼續生活在神權和女權的通知之下,西方世界將沒有科技,更沒有革命精神,那麼如何西方人敢於挑戰大清,大清肯定會殘酷無情蕩平整個西方世界,因為大清滿族是中國北方草原和林區崛起的最後一個強大的塞外民族,大清的戰鬥力遠超匈奴人、突厥人、契丹人、蒙古人。在冷兵器時代
,東方世界人口是在中東和歐洲等西方世界數十倍以上,東方世界軍隊戰鬥力也是西方世界數十倍以上,試想一下,那個時代歐洲人如何抵抗大清帝國上百萬騎兵的瘋狂進攻和屠殺?歐洲人的文化覺醒和反思,革命精神和科技實力拯救西方世界,同時也將東方世界打入了黑暗而絕望的穀底。
三國、魏晉及南北朝時代是中華文明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中原漢人,以及西北和北方的氐、羌、鮮卑、契丹等少數民族主宰了這些時代的發展。
契丹是鮮卑一個演變分支,契丹連讀是“秦、勤”的發音,秦朝政權就是建立在西北少數民族的基礎之上,因此鮮卑人以“秦”作為自己的族號很正常,同時“秦”蘊含意義很好,秦在古越語中是金屬、兵器和遊擊將軍的意思,同時“秦”還是一個偉大帝國的尊號,目前世界大多數國家都稱呼中國為“秦”,英語中的中國a的讀音應該是變形後的讀音。
曹操領導的曹魏集團是中原漢族最強盛的軍政集團。曹操是中國曆史中絕對不能繞開的偉大人物。
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 至公元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一說本姓夏侯,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東漢末年權臣太尉曹嵩之子,亦是曹魏政權的奠基者 。
曹操少年間任俠放蕩
,到二十歲時舉孝廉為郎,授洛陽北部尉。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調濟南相。董卓擅政時,散盡家財,起兵討董卓。初平三年(192年),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取其中精銳組建青州軍。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帝至許縣,從此用獻帝名義發號施令,總攬朝政。在此前後相繼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勢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大敗割據河北的袁紹,隨後削平袁尚、袁譚,北擊烏桓,統一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進位丞相。同年率軍南征,收服荊州,但在赤壁之戰中敗於孫劉聯軍。建安二十年(215年),取漢中,次年(216年)自魏公進爵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於洛陽,享年六十六歲 。曹魏建立後,被追尊為太祖,諡號武皇帝 [112] ,葬於高陵。
曹操用人唯才,抑製豪強,加強集權;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他的諸種舉措使統治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恢複和發展。此外,他知兵法,工書法,擅詩歌。其詩多抒發政治抱負,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開建安文學之風。著有《魏武帝集》,已佚失。今人輯有《曹操集》。
曹操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品德高尚、謀略過人、殺伐果斷、忍辱負重,在外族和歹人把
持東漢朝廷,天下大亂的情況下,他能夠義無反顧、沉著冷靜地組建漢民族的精銳之師,維護東漢朝廷的統治,最終聯合各方勢力統一中國北方地區,與以湖北和四川為基地的蜀國,以江淮及江南地區為基地的吳國,形成三國鼎立。
曹操是中華文化及漢文化熏陶而產生一個民族脊梁般的偉人,他不僅文韜武略,而且具有哲學家和詩人的偉大情懷和仁義之心,他既能看透人生及世間萬物,但是又不失對高尚情操及真理的追求。在眾人質疑和謾罵中,仍然能夠保持高尚的節操和品德。與曹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帝王將相、學者和謀士等,他們的功德、修養和覺悟都無法與曹操相提並論。由於中國曆朝曆代的文人都信仰儒家思想,同時也是統治者的代言人,因此他們給曹操最大罪狀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就是將曹操定性為大奸臣、叛逆者。但是,這些曆史法官是否想過,曹操真心實意地輔助一個思維混亂、弱者、低能、生活無法自理的漢朝皇帝有多麼艱難和痛苦?!但是曹操做到了,曹操到死也隻是漢朝的丞相——漢民族的脊梁,偉大的曹丞相!曹操不愧是中國文武全才的永恒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