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走向成熟的中國文明(2 / 3)

曹操死後,他的兒子曹丕在中原漢朝的基礎上建立魏國,與蜀國、吳國形成對峙。平凡的人隻知道做皇帝的風光和奢華,但不知道做皇帝就

是坐在砧板和火坑上,魏國(220年至265年)隻經營了35年,就被魏國朝廷重臣、軍事主官司馬炎推翻,並將了司馬家族把持的晉國。司馬家族來源於司馬懿,司馬懿是曹操的主要謀士和將軍,因此,司馬家族成為魏國的嫡係重臣。

為了盡快結束國家分裂局麵,晉國與西北地區的羌族、氐族等勢力,以及北方邊境的鮮卑各部結成軍事同盟,展開對蜀國和吳國的全麵戰爭。使得羌族、氐族、鮮卑族等外族大量湧入中原及中國各地,為中國下一步的國家大分裂埋下伏筆。

公元280年晉國消滅吳國後,晉國獲得中國統一戰爭的全麵勝利,從此晉朝開始統治天下。

從漢朝到晉朝,朝廷的統治體係一直建立的門閥士族製度的基礎上,門閥士族製度是一套根據家族對國家功勳、業績和成就等,給予家族成員及後裔受教育、擔任朝廷及地方官員的資格和權力。那個時代,有閥閱即功勳、功績、為官經曆的家族成員及後裔,才能進入官學讀書,學習各種知識及技能,學習治國安邦的知識和道理,學成即為士,隻有士才能擔任朝廷的各級文武百官。這種官員的選拔和任用製度,是一種改良後職權世襲製,這種製度最終導致國家權力被少數勢力強大門閥士族壟斷和操控,最終皇帝被架空和廢除。

晉朝剛剛開張不久,開國皇帝司馬

炎死後,門閥士族製度的危害性,一場門閥士族與司馬封王共同參與的,自相殘殺的宮廷爭鬥大戲馬上爆發了!

由於司馬炎選了一個智商很低兒子司馬衷做太子,司馬炎死後,司馬衷登基為晉惠帝,由於晉惠帝不能處理朝政,導致後宮掌權,同時朝廷門閥重臣聯合地方司馬係封王控製朝廷,要罷免惠帝,扶持新皇帝上台。從此晉朝進入長達16年(公元291年至306年)的宮廷內鬥及國家戰亂即“八王之亂”。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三國征戰頻繁,因此導致中原人口劇減,為了填補中原人口的空虛,魏晉朝廷不斷從西北及北方塞外“招撫五胡”,將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胡人口遷入中原各地。在百年間,內遷的五胡約數百萬人,其中,匈奴70萬,羌人80萬,氐人100萬,鮮卑250萬。根據晉朝的戶籍統計檔案,西晉進入“八王之亂”後,北方總人口1500萬,匈奴、羯、鮮卑、氐、羌為代表的“五胡”紛紛入主中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原地區的民族構成,民族分布格局也相應地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此時漢人占北方總人口的三分之一,因此“八王之亂”時五胡才是中國北方真正的民族主體。

北方邊境地區胡民化的情況更為嚴重,在 西晉初年,曾經是漢族聚居的關隴地區的情況是“西北諸郡,皆為

戎居”、“關中之人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的局麵。

八王之亂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由於內戰不斷晉朝的軍事力量迅速衰弱,晉朝失去對中原地區及周邊地區胡人勢力的控製。於是胡人勢力紛紛建立割據政權,脫離晉朝的統治,最終導致西晉滅亡,中國曆史進入“東晉十六國”。

304年農曆十月,氐族領袖李雄占成都,自稱“成都王”,史稱成漢。 同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史稱前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310年,晉懷帝永嘉四年,前趙開國皇帝劉淵死,其子劉聰殺太子劉和即位。

311年(永嘉五年)四月,劉聰部下石勒,殲晉軍十多萬人於苦縣寧平城,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史稱“永嘉之禍”或“永嘉之亂”等。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懷帝侄司馬業(或作司馬鄴),在長安登基,是為晉湣帝。

316年前趙劉曜攻長安,晉湣帝主動投降。

317年晉湣帝被殺,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室司馬睿,因司馬睿不願稱帝,於是稱為晉王。

318年司馬睿在謀臣和軍閥的勸說下,離開山東等中原地區,撤退到江南地區建國,並於建康(南京)

登基,為晉元帝。

從此,曆時51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此時,在東晉之外的中國之地上國家林立,勢力較強的就有十六國即前趙(匈奴)、後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後秦(羌)、後燕(鮮卑)、西秦(鮮卑)、後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成漢(巴氐)等政權。

從304年 至 439年東晉十六國時期經曆漫長的135年,在此期間,堅守江淮地區及長江以南地區的東晉一直受到北方胡人政權的嚴重威脅,最嚴重的一次威脅是前秦(351年~394年)時期的淝水之戰(383年),如果東晉在這次戰爭中失敗,中國曆史將另外一個走向。

前秦是氐族建立五胡十六國時期的政權之一 ,也是十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 。350年10月,苻健占據關中,次年登基,設置百官,定都長安,前秦曆五世共六帝(含追封共八帝),享國四十四年,從349年苻洪自立稱王算起是四十六年。

氐族是最完整保留古越族生活及生產方式、古越族文化及習俗,以及良好吸收華夏文化和漢文化的少數民族,氐族從遠古就定居在成都平原與青藏高原交彙地帶、鬆潘高原、秦嶺及大巴山地區,他們是古蜀國母氏貴族即帝族的嫡係後

裔,在古蜀國滅亡後,氐族才從成都平原遷徙到上述定居地區。

由於氐族人在人口、生產方式及文化修養等方麵由於其他胡人,因此他們建立政權後,很快統一中原等北方地區,使前秦成為北方胡人政權的最強者。前秦統一北方大部後,全麵恢複統治地區生產、生活及社會治理,使中國北方出現了人民安居樂業,百業複蘇的氣象。在國家強盛後,前秦皇帝苻堅,有一統天下,結束亂世的偉大誌向,在製定戰爭方略後,統一戰爭爆發了。

370年,苻堅派王猛、鄧羌率軍滅亡前燕,攻取關東六州。

371年,前秦滅亡仇池,俘虜楊纂,吐穀渾歸附前秦。

373年,前秦攻占巴蜀、漢中,邛、筰、夜郎皆歸附於秦。

376年,前秦滅前涼,同年滅代。平定西域諸國。

383年,前秦與東晉爆發“淝水之戰”。戰爭開始時,秦軍二十多萬精銳之師與晉軍八萬抵抗部隊在淝水(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隔江對峙。由於秦軍聽信晉軍詭計,秦軍撤退沿江防線,不要在晉軍渡江時攻擊晉軍,讓晉軍渡江登陸後再全殲晉軍。 但是,秦軍剛剛撤退,晉軍就在秦軍中放出謠言說:秦軍前鋒已被晉軍消滅,讓大家趕快逃命!秦軍在撤退中不知實情便信以為真,在混亂中秦軍紛紛奪路而逃,並發生嚴重擁堵和踩踏事故。在這種情況下,晉軍迅

猛渡河,將來不及逃跑的秦軍一舉殲滅。

淝水之戰使東晉延續了37年國運,同時導致前秦的衰敗和分裂,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最後前秦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等幾個地方割據政權。而東晉則趁著北方混亂發動北伐,收複中原地區部分失地,晉軍曾經將晉國的邊界線推進到黃河南部。

前秦滅國後,氐人要麼融入漢族,要麼離開故土遷徙到西域和中亞地區,氐人與當地人融合後形成一個新的阿爾泰民族——突厥人,在古越語中,突tu\\\\du是豆子、種子的意思,厥在廣東白話(保留唐宋漢語發音)中讀ki,在古越語中,ki是堅硬不屈的意思,因此在古越族突厥是鋼鐵種族的意思,突厥人祖先阿史那曾經是鐵匠,他對堅韌特別有感情,同時他是氐人後代,他對氐人的偉大首領苻堅肯定記憶猶新,苻堅就是民族堅韌力量精神代表,因此他將自己族號成為tuki即突厥,後來建立橫跨亞歐非偉大帝國土耳其人也稱呼自己為Tuki,這都是阿史那遺風的功勞。在古越語中,阿是尊稱的前冠語,史shi\\\\she指黃牛,有大力士、吃苦耐勞的意思;那na指田地、土地,有地主和領主的意思,阿史那的意思是“尊貴的大力士領主”。

在南北朝、隋唐時期突厥人成為中國西域及北方草原的霸主,建立唐朝的李

家軍就是突厥入主中原的勢力之一。唐代偉大詩人李白,也許就是前秦失敗後遷徙到中亞氐族人的後裔,李白出生於中亞楚河邊上的碎葉城,李白11歲時跟隨叔父從中亞回到四川綿州昌隆縣青蓮鄉(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鎮)定居,江油地處鬆潘高原南邊,從古至今這裏都是氐族人故土,如果李白一家人不是氐族後裔,他們不可能從遙遠的中東回到這裏定居和發展。由此可見,當時中華文化和漢文化在中亞地區多麼繁榮昌盛,否則中亞地區不可能誕生李白這樣精通中華文化和漢文化的偉大詩人和文學巨匠。

中國北方地區全麵進入軍閥割據的混戰局麵後,東晉王朝也被魏晉門閥士族勢力滅國了,隨後,中國曆史進入南北朝的大分裂時期。

南北朝(420年~589年 是南朝和北朝的統稱。南北朝時期中國南方和北方處於分裂狀態,自東晉十六國至隋朝,始於420年劉裕建立南朝宋,止於589年隋滅南朝陳。

南朝(420-589)承自東晉,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四朝,均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都。

北朝(439-581)承自十六國,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北齊取代東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滅北齊。

在這169年的大分裂中,由於華夏族和漢族南遷,南

朝一直中華正統自居,這個階段也養成了具有中國南方特色的中華文化,中國南方成為華夏文化和漢文化的主要繼承者。

此時,北方胡人經過一兩百年中華文化的熏陶,以及胡漢通婚,中國北方也形成具有中華文化特征,融合胡人文化及習俗的新文化形式,由於胡人大多數出身勞動階層,不是貴族、門閥士族,因此胡人社會比較平等和務實,他們在用人上“唯才是舉”,因此,胡人的朝廷有很多能人義士、賢達才俊,辦事更有成效;他們隻辦非常實用的事情,因此他們更能夠創造及積累財富和實力,他們不看麵子和排場,反對鋪張浪費。北方政權的這些文化和製度上的優點,為日後北朝戰勝南朝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