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走向成熟的中國文明(3 / 3)

在南北朝169年的曆史進程中,中國長江以南地區第一次全麵而深刻受到中原帝王統治文化的熏陶,南方開始形成門閥士族階層,讀書為官,服務朝廷,追求功名開始在南方蔚然成風。但是在北方正好相反,由於中原地區是秦朝、漢朝和晉朝等曆朝曆代的統治核心,帝王文化濃重,門閥士族滲透全社會,任何一個長期生活在中原地區的人都有深厚門閥士族背景,而胡人等民眾多為剛才外地遷來,如果在朝廷、官府和軍隊的用人上仍然按照門第、閥閱等方式來選拔人才,勢必導致很多外來人被排除,失去服務朝廷的資

格和機會。為了更好選拔和啟用人才,北朝打破門閥士族對教育和培養人才事業的壟斷,在全社會推行官學及私塾相結合全麵教育,並由朝廷建立人才選舉考試和選拔的標準、製度和機構,保證了國家人才培養和選拔公正、平等、高效和順暢。到北周時,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以及人才的選拔、錄用、考核、升降和任免等人事製度已經建設完備。這些製度及辦事機構建立,為北朝儲備人才、提高社會公正及平等,提高朝廷的辦事效率和清正廉潔起到關鍵性作用,為北朝戰勝南朝,承擔統一天下使命奠定了基礎。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在北周的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隋朝消滅南方陳朝完成天下統一。

隋朝是中國一個具有開創性的朝代,隋朝不僅建立完備科舉製度和人才製度,同時隋朝對朝廷及官府體製進行全麵而根本的改革,隋朝在漢朝“三公六卿”製度的基礎,推行更有效率和科學性的“三省六部製”等國家管理體製。這些製度都是成為中國後代朝廷的製度楷模。同時,隋朝非常重視社會經濟建設,隋朝首次修建溝通黃河水係與淮河及長江水係的南北大運河,將黃河流域地區與江淮地區及廣大長江以南地區連成一片,由於水路交通的通暢,保證中國南北在人才、物資和資金等方麵的交流,使隋朝真正成為一個

沒有地理隔離的南北融合、經濟和文化共享、共同富裕的龐大帝國。

雖然隋朝隻經曆了37年的統治就滅亡了,但是在隋朝末年戰亂中崛起的唐朝,完整地繼承了隋朝在朝廷、社會、文化和經濟等方麵改革及建設的成果,開創了對中國文化具有深刻影響的社會全麵繁榮時代即大唐盛世!

公元618年,唐朝在山西太原宣告成立,並開啟隨末統一戰爭。平定天下後,公元627年,李世民通過玄武門事變,成為唐朝太宗皇帝,從此開啟大唐盛世。

李世民出生胡漢結合的北方門閥士族,他深受胡漢文化的熏陶,具有非常深厚漢文化底蘊,他深知人民的疾苦和需求,深知民族融合及社會公平正義對於國家統治的重要性,因此,他極力推行土地改革,讓人民盡可能獲得土地和耕種土地,盡可能消除經濟壟斷,保證經濟和商業的公平和自由;在朝廷及社會改革方麵推行全麵教育、科舉製度及三省六部製;在外交方麵,在西北、北方和西南等邊疆地區設立“都護府”,係統開發和管理對外商貿和文化交流,穩定邊疆,繁榮國家經濟;在軍事上,對北方草原的新霸主“突厥”,采取軍事行動,將突厥驅趕到中東地區,徹底解除遊牧民族勢力對唐朝的威脅。

唐朝不僅經濟強盛,而且文化非常繁榮,由於通過科舉考取功名,入朝為官成為

天下讀書人共同誌向和夢想,詩歌等文學創作,書法及繪畫等藝術形式在社會上成為時尚風氣。唐朝是中國在詩歌、文言文等文化創作,以及書法、繪畫、雕塑、音樂及舞蹈等藝術創作獲得繁榮發展的時代,每一個唐朝詩人和藝術家的背後,都有一個感人至深、催人落淚的偉大故事,他們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杜牧等等。文學及藝術的發展,豐富中國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使中國人具備了全麵超越自然、物質和本性束縛的能力,在情感和精神的世界裏自由翱翔,使中國人成為世界上最瀟灑脫俗、自由奔放、有情有義的世界性民族。因此,唐朝曾經是世界人民的夢想天堂,是世界人民的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目標,從此,世界各地人成為中國人為唐人,中國人在外國定居和商貿地點為唐人街。

唐朝經曆289年風火曆練後,隨著梟雄朱溫建立梁朝,唐朝黯然消失在曆史的長河裏。從此,開啟了曆時53年,胡漢軍閥混戰,輪番統治中原的“五代十國”時代。

公元960年,周朝輔佐大臣、軍事主帥趙匡胤,在隨從束擁下“黃袍加身”,成為黃帝。從此結束了社會動蕩的五代十國時代,開啟了中國另一個盛世——宋朝。

宋朝通過文治武略很快統一了中國。宋朝平定中國時,中國南北各地人民已經全麵融合為一個統一

的民族——漢人即漢族,而匈奴、鮮卑、突厥等胡族在中國已經消失,因此,宋朝對本國人民的政策非常平等、親切及寬容,社會各階層的關係都非常和諧。良好的社會基礎,使得宋朝的經濟獲得空前繁榮的發展,加上宋朝重視國內商業、對外貿易和銀行業等發展,使得宋朝很快成為歐亞大陸的國際商業中心及金融中心,宋朝的商品、貨幣、人才等流通到世界各地,宋朝金屬鑄幣,以及紙幣即交子成為真正意義上世界貨幣,中國的語言、文字、度量衡、產品標準、產品製造技術等全麵輸出到世界各地,造福世界人民,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木工術、冶煉術、鑄造術、指南針、火藥、醫藥、珠算盤、稱及砝碼、計量器具等全麵進入西方世界。

五代時晉朝石敬瑭為了得到契丹軍閥的幫助,他將中國北方屏障之地“雲燕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同時每年還有給契丹進貢一定數量金錢和物資。契丹有了這塊風水寶地之後,他們的戰馬和步兵隨時可以進入山西、河北、河南等中原地區,對全中國構成致命性的威脅。

宋朝接管中國後,為了避免戰爭,減少國家消耗,宋朝繼承了石敬瑭與契丹簽定的條約,承認契丹對“雲燕十六州”的主權,並每年給契丹上繳一定數量金錢及物資。盡管如此,契丹仍然是宋朝頭上懸著的一把利劍,宋

朝隨時要防範契丹的威脅和侵略。

公元1115年,金國在黑龍江“白山黑水”地區,金人是東北漁獵民族,由於金人非常憤恨契丹即遼國的統治和剝削,因此金人發展軍隊和朝廷,建立金國與遼國抗衡。

也許是契丹人日子過得太安逸太舒坦了,因此契丹人疏忽軍事方麵的建設。在金國與遼國戰爭中,金國越打越強,遼國越大越弱,遼國幾乎喪失了東北地區及長城以北的全部國土,遼國隻能遷都燕京(今北京),固守燕雲十六州。此時,金國向宋朝發出聯合消滅遼國的信號,宋朝為了收回燕雲十六州,建立國家北方邊境屏障,因此,宋朝響應金國召喚,在於金國簽定“滅遼聯盟條約”後,宋朝開始配合金國消滅遼國。

公元1125年,遼國滅亡,遼國首領耶律大石帶領遼國餘部逃到西域和中亞地區延續遼國國運,史稱西遼。此時,金國占據燕雲十六州,沒有將此地歸還宋朝的意思,同時,金國要求宋朝按照宋朝給遼國的進貢方式,給自己進貢錢糧和物資。宋朝豈能容忍金人的違約及盤剝,因此宋朝與金國的矛盾很快演變成大規模戰爭。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宋朝京城汴梁,宋朝被洗劫,宋朝皇帝徽宗趙佶、欽宗趙恒,以及宋朝後宮及朝廷的文武百官等幾萬人被金兵俘虜,並押解到東北地區關押和奴役。

汴梁宋朝滅

亡後,宋徽宗的兒子趙構率領所部撤退到江淮和江南地區,並再次固守立國,史稱南宋,而過去宋朝為北宋。

隨後,金人入主中原,占據中國長江以北地區,同時,金國有占領全中國的野心,金兵一直沒有停下徹底消滅宋朝的軍事行動。

契丹勢力被消滅,金人舉國入主中原後,中國北方地區出現強大勢力的真空期,這個蒙古勢力的崛起和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公元1206年,蒙古統一草原各部,在中國北方草原上立國。

公元1219年,蒙古大軍開始發動改變世界曆史進城的西征,此時蒙古征服世界的大戲上演。

公元1279年,蒙古大軍消滅南宋,此時整個中國全部落入蒙古之手,中國進入蒙古元朝時代。

蒙古人對漢人特別是南方漢人非常反感和歧視,因此,蒙古人從西域、中亞、中東和歐洲給中國地區引入大量色目人(即白種人、黃白混血人),以此鞏固他們統治根基。蒙古朝廷在人民管理上,推行等級管理,高等級統治和剝削低等級,最高等級是蒙古人,其次是色目人、北方漢人、南方漢人、少數民族。蒙古人抵製中國文化和農耕生產方式,因此蒙元朝廷在中國隻做一件事情就是強征暴斂,殘酷地壓榨中國人民。

公元1368年,中國人民經曆蒙元89年黑暗統治後,蒙元朝廷被朱元璋領導農民起義軍消滅,

蒙元殘餘勢力逃回中國北方草原及西域地區。從此進入明朝,中國再度回歸漢人統治,中華文化和習俗重新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

在軍事上明朝比宋朝強,但是明朝經常受到蒙古殘餘勢力,以及東北清人勢力(他們號稱是金人嫡係後裔)的威脅和侵略。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攻陷明朝京城北京,崇禎皇帝上吊殉國,明朝就此滅亡。隨後,明朝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企圖撲滅農民起義軍。

清人是金人的後裔及文化傳承人,因此,清人對漢人、中國文化和體製非常熟悉,因此,清人很快掃清明朝勢力及中國各地抵抗勢力,建立了大清國即清朝。

建立清朝後,清人改族號為滿族,此時滿族已經是一個漢化程度非常高的民族,滿族已經全麵適應農耕民族的生產及生活方式,而且滿清貴族受漢文化教育的程度很高,他們熟悉中國思想文化及治國道理,因此清朝的民族矛盾沒有元朝那麼猛烈。

公元1911年,清朝廷在革命軍的壓力下,清朝末代皇帝宣布退位,清朝就此滅亡,中國進入民國時代。

西方世界的覺醒、崛起和擴張,是導致清朝滅亡,並使中國發展成當下狀況的根本原因。這是一個非常發展的曆史過程,我們在下一章進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