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專論中國語言、文字及文化(1 / 3)

西方列強侵略、壓迫和奴役中國之前,中國的文化階層即士大夫知識精英們,一貫認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掌握文化的地方,中國之外都是蠻荒之地,都是文化沙漠。但是西方征服東方後,高高在上的中國文化精英們被打入了絕望的穀底,他們被迫進行自身文化的反思和重新審視,最終他們分成三派,第一派認為中國戰敗的原因是,國人拋棄傳統文化,缺乏天下為公的美德,缺少“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忠君愛國之心及獻身精神,這派人認為要戰勝西方必須大力弘揚傳統文化,道德教化國民,這一派叫保守派;第二派認為是中國戰敗的原因是,中國軍隊技不如人,中國缺少洋槍洋炮等先進武器,因此中國隻要在武器製造方麵趕上西方,中國馬上能轉敗為勝,戰勝西方,這一派叫改良派;第三派認為中國戰敗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問題和缺陷,中國傳統文化隻能造就封建帝王的奴才,這能培養見風使舵、持槍淩弱、偷奸耍滑的民間社會和江湖文化,傳統文化熏陶下的國人,遇到外敵隻會割讓利益和投降,遇到自己人隻會無底線無原則地搞暗鬥、搞窩裏鬥,這派認為應該徹底拋棄傳統文化(包括漢字和漢語等中國文化要素),進行全盤西化的文化改革,這一派叫改革派。在民國初年,改革派基本上成為中國的文化主

流,改革派骨幹分子都是一些留過洋,主動接受西方文化洗腦的新知識分子,本來西方文化就沒有什麼豐厚的內含,加上這些人的傳統文化根基非常淺薄,因此這些改革派顯得非常自卑、浮躁和膚淺,他們私自幫中國人和中國文化找祖宗,說中國人某某人的後裔,中國文化起源於地中海地區某個法老墓穴或者神廟裏,他們還喜歡為東亞地區各民族找祖宗,搞得中國人思想更加混亂,民族矛盾更加嚴重。最終因為中國出現偉人和聖人,改革派才沒有廢棄漢字和漢語,中國人才從新找回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則,中國已經淪為一個沒有文化和民族的文化沙漠地區。

在這裏我們不討論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問題,我們隻討論語言、文字和文化的本質意義。

本文以上論述表明,在語言方麵,人類各民族的語言都來源一個共同源頭。人類最早的文字是形象文字,根據本文的科學推測,人類在距今4.5萬年之前已經創造了象形文字;根據西方考古學家推算,腓尼基文是世界上的最早的拚音文字,它產生於公元前1500年,公元前1000年希臘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希臘文即希臘拚音文字。因此,在人類文明漫長的發展曆史中,拚音文字發展曆史隻有短短的3000多年,由於拚音文字隻是純粹的音標符號,因

此拚音文字隻是一種發音,如果沒有相應的解釋,這個發音將毫無意義。純粹的象形文字是通過抽象的線條構圖對一種特定的事物、現象、行為和情感進行描述,因此沒有語言配合,閱讀者也能明白文字意義,以及文章的內容。文字與語言形成對應關係之後,象形文字在構造被賦予標音和借音功能,如“旦dan”是太陽初升,黎明之意,由於旦與膽在讀音上一樣,因此旦成了膽的表音邊旁;“丹dan”是紅色之意,由於太陽初升表現為紅色,因此丹借用了旦的讀音,這種表音和借音現象在漢字中非常普遍,讀者可以自己研究。

也就是象形文字具有的文化信息量是拚音文字所不能比擬的。漢字是一種連續發展了幾萬年,而且目前還在使用的活文字,目前被保留下來的漢字共計3萬多字,專家推測被創造的漢字不會少於10萬字,而每一個漢字就是一個文化概念和定義,由此可見漢字本身就是一部文化巨著,漢字包含著人類豐富的曆史文化信息,如果沒有漢字人類將失去很多文化記憶和文化成果。

當文字與語言完美結合後,我們看到了很多官方史書之外的曆史和遠古文化現象,漢字繁體“郷”的邊旁是郎lang,文字的象形解釋是“有郎的地方叫家鄉”,在母係氏族社會裏,女寨才具有家鄉的意義,男寨一般都是軍

營或者苦力工場,郎是專門幫助女寨生兒育女的成年男子,如果女寨沒有郎,將沒有快樂、希望和未來,因此有郎才有家鄉。目前在泰越文化仍然形象的廣西壯族居住地區、雲南壯族及傣族居住地區、泰國、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地區的村寨周邊都種植著成行成片的鳳尾竹,這是為什麼?因為泰越民族稱呼竹子為lang,竹子的讀音與郎的讀音一樣,因此泰越民族在村寨旁邊種植竹子是為了祈求“延續後代,兒孫滿堂”。漢代盤踞於遠古高原的夜郎國,他們就認為竹子是他們祖宗,也許他們的祖宗是一個有雄心壯誌和超人勇氣的郎或者郎官。

類似文化現象還有,比如“錢qian”在古越語中q與x同音,因此錢也讀成“仙xian”在母係社會“仙xian”代表女性、聖母和女王,錢字在甲骨文的象形解釋是一堆金屬旁邊有很多戈保衛著,在母係社會裏,隻有女王有軍隊,並擁有金屬貨幣,因此錢字借用的“仙xian”的讀音,這說明在母係社會裏隻有號稱“仙xian”的女主和女王才能擁有金屬貨幣,並且這些貨幣都有重兵把守。古代貨幣都簡稱“幣bi”,幣與辟同音,辟bi是母係社會的實際統治者,相當有老大、大王,幣在甲骨文中形象是被手和物件掩蓋的布匹之類,也許母係社會規定,辟王可以用

布匹等高價值食物作為貨幣,但這些貨幣必須存放在隱蔽的安全之地,當然幣隻能借用辟的讀音。這種現象不僅在漢語地區存在,在印度、巴基斯坦、斯裏蘭卡、尼泊爾和毛裏求斯等地區也存在,貨幣讀音借用辟bi讀音現象,這些地區稱為貨幣為盧比lubi,在古越語中,盧lu是船、流通的意思,比bi就是辟,直譯是“流通的王幣”,說明貨幣都在王權的控製之下,民間市場貨幣違法。

如果沒有漢字和保留至今的泰越語言,我們將無法獲得這些遠古時代的文化信息。這說明,保護人類語言和文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根據本文的分析和推理,當今和曆史上人類的一切文化現象和成果,都是因為人類大遷徙、定居和發展後產生和形成的。為了更加詳細地了解人類文明狀況,本章我們將單獨論述中國的語言和文字的形成過程。

根據對全球各地人類文化遺跡、曆史文獻和當今文明現狀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在距今4.5萬年至3.5萬年前,人類進行海陸兩線大遷徙之前,聚集在冰河期中國南部及東南亞大陸的古人類,他們已經有多套係統而完備的語言係統和文字係統,在廣西左右江流域地區發現數量繁多的石刻和骨刻古象形文字,以及大量的蹲式人形岩畫,這些文化遺跡反映人類陸路大遷徙的主體民族——古越民

族,在大遷徙時已經掌握了象形文字係統。目前中國西南的很多民族,如壯族、布依族、水族、彝族等古老民族仍然保留著本民族的象形文字係統,這些都是古人掌握象形文字係統的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