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專論中國語言、文字及文化(2 / 3)

在大遷徙之前,農耕民族有自己語言和文字方式,同時炎熱地區居住農耕民族已經掌握水稻等多水溫熱地區農作物的種植技術;具有在寒冷和幹旱地區農耕民族已經掌握了青稞、小麥、小麥等旱地農作物的種植技術。在人類發展初期,畜牧並沒有從農耕、采集和狩獵等生產方式分離出來,在大遷徙之前,農耕民族已經掌握水牛、黃牛、豬、羊、雞、鴨、鵝等家畜和家禽,水牛是農民耕耘水田的主要畜力;黃牛是農耕民族主要交通工具;豬、羊、雞、鴨、鵝等家畜和家禽是農耕民族主要的動物蛋白食物來源。同時農耕民族還掌握使用火、冶煉金屬、燒製陶瓷、烹飪食物、釀酒、醫藥、紡織、製作皮革、製作服裝,以及製作金屬、石、骨、木等工具及用具。農耕民族的生產及生活的全部內容都要通過語言和文字方式加以描述,並進行代代傳承,這個過程促進語言和文字的爆炸式發展。

農耕民族過著群居的定居生活,而且食物來源比較豐富和穩定,因此在人口發展上農耕民族比其他民族更有優勢,人類最早的社會是以農耕民族為主體的人類

社會,社會的管理問題,促使農耕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向更全麵和完備的方向發展,使得農耕民族的語言和文字成為大遷徙時期及大遷徙結束之後,亞歐大陸人類的通用語言和文字,而以古越文化為核心中華文化就是亞歐大陸人類的通用語言和文字的根源。因此,目前世界各地區、各國的語言中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著古越文化和中華文化的文化要素。

根據考古學和人類學研究結果,世界各地水稻、蔬菜和瓜果的種植技術,水牛、黃牛、豬、雞、鴨等家畜禽的飼養技術,用火技術,製陶、釀米酒、燒煮食物的技術都是古越人和早期的中國人將它們帶到世界各地的。如果沒有古越人和早期中國人的全球大遷徙,世界沒有那麼多人喜歡吃米飯、豬肉、雞鴨肉,喜歡洗澡、喜歡唱歌跳舞。這些技術和生活方式都是古越人和早期中國人獨有的。

按照目前考古成果分析,古越族的語言和文字形成於距今3.5萬年至2.5萬年。在古越人進入中國大陸之前,已經有從事漁獵、狩獵和采集的遠古民族遷徙都這裏,中國大陸的各個河流入海口地區已經有海洋民族的定居地和村落,但是由於生產方式的局限性,導致這些民族的人口發展受到限製,因此海洋、漁獵、狩獵和采集等民族人口都非常有限。

古越人遷徙到廣東地區後,古越人很快同

化了當地的漁獵、狩獵和采集等民族從事農業生產,形成了楊越,楊越人在語言和文字上與古越人基本一致,為了區分民族方便,定居於雲南東南部、越南北部及廣西西南部的古越人被成為駱越。在遠古時期,嶺南地區的語言都屬於古越語,秦漢時期後,秦漢官方語言開始影響嶺南地區,秦漢官語與古越語融合形成早期廣府語即廣東話的前身,早期廣府語與唐宋官語融合後形成現代的廣府話即廣東話。長江以南地區的吳語、溫州話、閩南語、潮汕話、客家話、平話等都是當地古越語與秦漢官語、唐宋官語等北方華語融合的結果。

民族融合的結果之一就是語言融合,根據我們的調查,廣東東部和福建等地區的閩南語係中保留著很多海洋民族語言即南島語的詞彙,如人(neng)、去(ti、di)、吃(cie、qia)、魚(ho)、肉(nieng)、牛(gu)等;同時在閩南語係中保留著古越語詞彙:如媽媽(mie)、爸爸(bo)、婦女或者妻子(ya)、男子(ding)、矮(dem)、高(sang)、水(lem)、飯(hou)、稀飯(moin)等。

由於唐朝和宋朝對嶺南地區的影響非常深遠,因此閩語和其他嶺南地區語言一樣,保留著很多按照唐朝和宋朝發音方式的漢語詞彙,如鹹(唐宋

音為ham)、鹽(唐宋音為lu相當於鹵、露)等等。

古越人進入湖南及洞庭湖地區發展西甌越,他們的語言為古湘語、古楚語,在長江流域地區與黃河流域地區文化聯係不緊密的漫長曆史過程中,湘楚文化於古越文化沒有太多差別,他們都保留著同樣稻作文明和母係文化的習俗,他們稱呼稻米為hou餱或者ou甌;稱呼為米酒為醪lao或者lou;他們都認為自己祖先是羋mie,在古越語中,羋mie是母親。

古越人進入鄱陽湖及江南地區發展農耕,他們以當地內陸民族融合成吳人、越人、溫州人等,在古越語中,吳wu是我、自己人的意思,吳人的一個王夫差,夫差的發音古越族男人busai一詞發音很相似,因此夫差的願意可能是“猛男”,無語稱呼“你”為nong儂,在古越語中,nong儂是弟弟、老弟、兄弟的意思,是一種非常親切稱呼,目前上海話等吳語稱呼你為儂nong,這就是古越語在現代吳語中遺留。在江南地區自稱越人,說明這些人完整地保留著古越人的文化習俗。溫州人是古越人與海洋民族融合產物,他們可以與閩越歸為一類人,在古越族中,溫wen是人、人類、太陽等意思,說明在農海民族融合之前,此地已經有很多人類聚集定居,形成繁華的社會。古越人是最早與中原

民族進行貿易往來的南方民族,因此在漢語詞彙在留下很多商業相關的古越語詞彙,如古越語中的“買si”,演變成漢語中的“市shi”;古越語中的“賣hai”演變成漢語中的“街jie,”,四川話保留著漢語古音,四川話對街的讀音為gai,這個讀音與古越語“賣hai”的讀音非常相似,因此在古越語和漢語中“街市haishi”買賣之地即商業場所。漢語的“卡ka”可能是古越語的“腳ga”演變而來,卡的意思是管製行人通行,行人就是腳夫。當然有些古越語詞彙在四川話等古漢語中保留著,但是在現代漢語中丟失了,如現代漢語中的“鞋xie”,在四川話和古越語(即壯語)中鞋讀為hai接近“孩”的發音。

長江流域地區從戰國時代開始於位於黃河流域中下遊的中原地區頻繁交流,因此楚、湘、吳、越等文化單體,逐步受到中原華夏文化影響,進入漢朝後,長江流域地區基本上融入漢文化之中,成為漢文化主體的一部分。經曆漢朝後,長江流域地區的人民機會都認同漢朝和漢文化,他們在公開場合都稱呼自己為漢人,但是在民間他們仍然保留自己原來語言和民族習俗。

古越農耕民族北遷發展是形成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越民族的遷徙路線是,從廣西西北及雲南東南,向北進入雲

貴高原,古越人首先開發了南盤江及北盤江流域等貴州全境的農業區,定居於此地的古越人演變成夜郎人即當今布依族;古越人在重慶地區及嘉陵江流域地區與當地民族融合成巴人和氐人,巴人和氐人以古越人為主體,因此巴人和氐人的文化習俗與越人相同;另一支從廣西西北及雲南東南的古越人沿著金沙江東岸北上開發農業區,他們在宜賓、瀘州等渡江進入四川西南部,最後他們進入成都平原地區發展農業區和定居,這些古越人與當地民族融合後發展為蜀人,蜀人建立了古蜀國。蜀人與巴人、氐人是兄弟民族,文化習俗共通,他們隻是隸屬於不同的利益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