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專論中國語言、文字及文化(3 / 3)

四川地區民族勢力範圍劃定後,氐人繼續向北進入秦嶺和鬆潘高原地區,再向北進入秦川盆地及河西走廊地區,再向北進入黃土高原、蒙古高原、西伯利亞草原、北極寒帶地區、北美洲阿拉斯加地區。

這是一個漫長而發展的民族遷徙過程,在這個過程裏農業與畜牧業專業化的深入,兩大產業開始完全分離。此時以氐人為主體農牧民族,一部分精通畜牧業的農耕民族逐步與狩獵民族融合,發展成人類的最早的遊牧民族羌人,羌人是中國曆史記載最早的遊牧民族,隨後又從氐羌民族中分化出匈奴、鮮卑、契丹、突厥、蒙古等雄霸世界遊牧民族。這些遊牧民族都保留古

越人原始宗教薩滿教,以及部落社會的管理方式和製度。同時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一直保持著密切經濟及文化交流。經濟和文化繁榮強大的農耕社會一直給遊牧民族輸入強大精神和物質力量,在一個漫長的曆史階段裏,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一直保持著非常親密的相互依存關係。在這個民族共融時代裏,農耕民族實現了高寒幹旱糧食作物順化和栽培,在這些地區青稞、粟、小麥、高粱等獲得廣泛種植;在遊牧方麵,他們發明了大型牛車、帳篷、火爐等遊牧裝備,掌握羊、牛、驢、駱駝和馬等牲口馴化、放牧、冬夏轉場等技術及實際操作,使畜牧業成為一個技術齊備,能夠持續發展的大型產業。

在血緣及文化上越來越疏遠後,個民族之間的利益衝突變得日益嚴重,最終導致農耕及遊牧等兩大民族水火不容、相互為敵,他們爭奪土地和自然資源而殊死搏鬥。

在民族大分裂時代,秦川及河套等地區農耕民族逐步演變成華夏族,華夏族成為黃河流域農耕民族利益的總代表及捍衛者,華夏族為了守住自己的地盤,他們隻能將地盤周邊的民族視為異族和敵人,這種必然思維和行為導致國家形成,民族矛盾加劇。

由於中國秦、漢、唐、宋、元、明、清等大一統朝代統治根基都在黃河流域,因此,華夏文化一直被確立為中國的正統文化。

但是,華夏文化在不同曆史階段都有不同表現形式,在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文化以儒家等百家思想方式呈現;在漢朝華夏文化以漢文化的方式呈現,現在我們對華夏文化的認識基本上來源於漢文化,漢朝的《史記》典籍,以及漢朝的禮儀、典章和製度等。唐朝和宋朝在漢文化的基礎上,豐富、完善和發展了華夏文化,華夏文化具有自由、開放、包容、超脫和精美的品質。唐宋文化和習俗目前仍然保留中國的文化和習俗中,唐宋文化使中國人和世界人民受益無窮。唐宋之後,主流社會的文化精英們已經不知道華夏文化原貌和價值,他們隻能遵照曆史典籍,照瓢畫葫蘆,中國文化失去發展活力和空間。

在這個漫長的文字發展曆史中,漢字成為唯一的中國文字,現代漢字經曆了甲骨文、篆、隸、楷等形式演變之後,變成了現代漢字。在廣西左右江、紅水河等古越人故地發現的骨刻、石刻文字,這些文字與甲骨文等非常相似,有些文字在形式上完全一致。這說明古越族與華夏族曾經使用過同一種文字係統。

由於漢字表意文字,不是音標文字,加上中國曆朝曆代都是皇帝和王族語言為國家通用語言,因此現代漢語的讀音已經不是華夏語言的原本讀音。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能夠在漢字中找到古越語的遺跡,如“朔suo”在古漢語中

它是北方的意思,而在古越族中它哆嗦、發抖的意思,起初古越人肯定不知道如何稱呼北方,由於人遇到寒冷都有哆嗦、發抖的現象,因此古越人將北方稱呼為“朔suo”很自然和有效;在古漢語中“旦dan”是太陽初升之意,在古越語中dan是紅色即丹的意思,太陽初升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紅光燦爛,因此用“旦dan”表示太陽初升非常貼切;古越人稱呼自己為gu、wu,在古漢語中,稱呼自己為“吾wu”,而遠古遊牧民族自稱為“胡hu”,“胡hu”與“吾wu”在發音上非常相似,而且容易混淆,目前中國南方人仍然不能分辨這兩字的發音。在古漢語中表示流淚常用“涕ti”,在廣東話(唐宋漢語典型代表)中涕讀為dei,古越語對流淚和哭泣的稱呼也是dei,由此可見,涕是古越語在古越語中的保留。以上論述表明,在遠古時代古越語、古漢語、古胡語(即阿爾泰語係)曾經互通互融。

目前在中國各地仍然存在很多跟古越語有關的地名,如四川瀘州,這裏是金沙江與沱江交彙處,河流交彙處,由於河道彎曲迂回,因此此地河麵寬廣平緩,是行船渡江和建設水路交通接駁碼頭的好地方,因此這些是從古至今四川地區與西南地區聯係的交通要道,是人類大遷徙時古越人進入四川地區的主要通

道之一。在古越語中瀘lu是大船的意思,瀘州這個地名應該是古語人命名,瀘州有一個納溪區,在古越語中納na是種稻穀的水田,溪xi是小老公或者情郎的意思,納溪是“情郎之田地”的意思,也許當時處於母係氏族社會,是一位女王將這塊土地賜給她的情郎,此地因此得名。在長江流域很多以lu(瀘、廬、盧、魯)有關的地名,這裏地方也許是古越人行船碼頭或者船塢,古代山東西南部為魯國,魯字甲骨文表現的是魚在圓底長形裝備上,這就是船的一種具體形象,因此可以推斷“魯”的願意是船,在古代魯國湖泊眾多,水網縱橫,當時生活在這裏古越人一定有很多人以捕魚為生。如今櫓lu隻是船槳的稱呼,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在勞動中古人漸漸放棄將船稱呼為lu,因為古人休漁時,都將船拉到岸上曬幹船底,修補漁船,開捕的時候再將船放入水中,在古越中從高處將物體滑行而下叫或者shuan,在開捕儀式上大家聽得最多的叫喊聲就是“或者shuan”,久而久之人們幹脆成為船為,這是一個動詞進行名詞的演變過程。古越語稱呼小船為ting,現代漢語的小船也叫艇ting,這個古越語單詞在漢語中保留下來了。

本文列舉的人類語言和文字包含的文化信

息,還沒有它們實際內涵的億萬分之一!讓我們以敬畏人類曆史的心態,好好保護人類的語言和文字,讓它們繼續為人類文明進步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