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正章 流浪之人無家可歸(1 / 2)

子燮接著說道:“成嘉和潘崇在算計我們,我們也同樣在算計他。最後誰勝誰負,就看誰的算計最精了。”

這時鬥克擔心地說道:“如果潘崇與成嘉最後聯手來對付我們……”

子燮站了起來,在客廳裏來回走著。走了一會,他坐下來說道:“不排除這種可能性。什麼情況我們都得要考慮到。這也是我作好離郢準備的原因。離郢有三條路線。其一、從水路離開,順水江而下。以最快的速度到達鄂城。其二、從南方鬥家的地盤離開。其三、從雩婁繞道回鄂。”

鬥克說道:“我們最好是從水道走,我這就去安排船隻。”

子燮搖了搖頭說道:“我們認為最好的,成嘉也同樣會注意到。他一定會安排鬥家的人守住了水江的水道。或者在回師郢城時派一支軍了守住水江,我們也無法從那裏離開。”

鬥克問道:“那我們應該選那一條路?”

子燮說道:“上策走水道,中策走雩婁,下策走南方。如果我們能控製住水道的安全,順利通過為最好。但水道會讓雙方注意,成為必爭之地。反而對我們不利。從南方走,鬥家不會讓我們安全通過。隻要成嘉作了布置,隻怕南方各地的郡兵已經開始集結。”

鬥克點了點頭說道:“我是鬥家旁支,在鬥家說話沒有成嘉的份量。很難從他們手上拿到這條通道。”

子燮看了一眼鬥克說道:“走雩婁現在是我們最佳路線。”

鬥克想了想說道:“不錯,在成嘉回師過程中,一定會很匆忙。更沒有想到我們會從個方向突出去。”

子燮說道:“成嘉大軍回郢之時,必定重點防守南方和水道。西北方不是我們另立政權的好地方。他也一定會算計我們往南方而去。守住了水道和南方,我們隻能往東方而去。他的目的也是逼著我們往東而去。”

鬥克好奇地問道:“這樣我們不就麻煩了?”

子燮笑道:“圍郢城,他們還得要考慮我們會據城而戰。要投入兵力二十萬的樣子。而要守住水江也得要五萬以上的兵馬。而且……”

鬥克看了一眼子燮說道:“目前在東線作戰的部隊有五十萬人。就算戰勝了巢國。也一定要在宋、吳邊境上留守十萬大軍。巢國也得留下五到十萬軍隊。這樣他們能回郢城的隻有三十五萬的樣子。”對於一個將軍來說,軍事布置軍力配置還是很清楚。

子燮接著說道:“他們最多能調動的軍隊隻有三十萬。宋、吳邊境他們會留下二十萬軍隊的。目前吳、宋兩國在邊境上已經調集了三十萬軍隊。”

鬥克好奇地問道:“這是大人你布的棋?”

子燮點了點頭笑道:“我想在東方建立政權,當然得與他們保持同盟關係。”

鬥克點了點頭,這一問是多餘的。子燮接著說道:“成嘉以五十萬大軍對付巢國。能要這麼多軍隊嗎?就以前年留下的十萬大軍就可以滅了巢國。他這樣做的目的也就是為了防止宋、吳兩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針對我們。”

鬥克又點了點頭,他也清楚成嘉做這軍事布置的原因,隻是沒有往這上麵想而已。沒想到成嘉算計得這麼精。

子燮接著說道:“他們以三十萬大軍圍城,本來綽綽有餘。但他們要防的地方太多了。南方這一條道上,雖然他可以利用南方的郡兵,但他同樣有點不放心。因為有你參與到這場政變當中。他不得不派五到十萬軍隊防守。對於水江水道,他們安排五萬,可能少了一點。我們可以讓他安排……”

鬥克笑道:“我們在水道大造聲勢。郢城的城防軍總數有十萬之眾。如果從水道強行衝過去。這樣他們有可能要派出十萬以上的軍隊。”

子燮說道;“如果我再從鄂城派出三萬軍隊接應呢?”

鬥克說道:“他就得安排十五萬的軍隊來防。這樣成嘉的三十萬大軍,安排到南線和水道上就在達到二十萬人。那麼參與圍城的部隊就隻有十萬的樣子。十萬不可能進行三麵圍困。”

子燮說道:“對,這樣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方向突圍出去。再繞道雩婁回到鄂城。而且從那一條路上走,還有一個好處。”

鬥克問道:“還有什麼好處?”

子燮說道:“巢國和舒國都是新定。政權不穩。我們挾王上而去,以王命令他們支持我新政權。再用我們的軍隊去控製這些地方。”

鬥克算了一下說道:“這樣我們就可以新收十多個郡了。那麼我們的根基就更深厚了。”

子燮點了點頭說道:“我們再在這些郡縣裏,組織新軍。直撲駐守在吳、宋邊境我楚國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