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李波妖嬈(3 / 3)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其實就是政通人和的意思,政令能夠順暢地傳達並得到執行,就要符合普通百姓的要求。如果一個國家的政令總是能夠順從民心並徹底執行,那麼這個國家想不強大都不可能。

說是這麼說,但是如何做到呢?“知禮節”、“知榮辱”的前提是豐衣足食,所以第一步是要做到豐衣足食。在“成民之事”中管仲就強調,商人要好好經商,工人要好好做工,農人要好好種地,其目的就是要老百姓豐衣足食。但是,一個人有吃有喝了也不見得就“知禮節”、“知榮辱”了,還需要教化,施行教化的這些人就是“士”,所以說士人要講仁義、講孝道、講友悌、講恭敬。而所謂的“四維”其實就是士人的行為準則或道德要求,“四維”正是“知禮節”、“知榮辱”的表現,所以“四維”正是建立在“倉廩實”、“衣食足”基礎之上的。

最後,政令的順暢又是建立在“首長負責製”的基礎上麵的。首長負責製的最大優點就是層層傳遞層層負責層層監督,有了這種明確又細致的首長負責製,所有的命令就很容易得到快速的傳達和落實。可是,這隻是保障政令的順利執行,並不能保證“順民心”。“順民心”還要回到“倉廩實”和“衣食足”上麵。春秋時期的社會生產力是很低的,人民大眾經常處在饑寒與死亡的邊緣,能吃飽飯穿暖衣往往是一個普通人最大的追求。所以,隻要“倉廩實”、“衣食足”了,幾乎任何政令都會得到順利執行。

司馬遷對管仲這一思想有一個評價:

“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意思很淺顯了,但筆者還是翻譯一下吧:

“所以管仲的論調很低但容易實行。社會習俗想要什麼,他就給什麼;社會習俗討ff8什麼,他就去掉什麼。”

翻譯得真爛,還不如不翻譯。一句話,和普通老百姓保持相同的好惡,這樣自然就順民心了。

分析了這麼多,總結了這麼多,管仲的治國理念到底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其核心理念是:經濟主導政治,政治主導軍事。具體點說就是:“成民之事”決定“定民之居”,“定民之居”決定“兵士合一”。

經濟思想和經濟措施在管仲的治國理念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如果把“禮節”、“榮辱”看作文化的話,那麼文化也是由經濟主導的。或者說,經濟是文化的基礎。

如果把“成民之事”看作是經濟基礎,把“定民之居”、“兵士合一”、“首長負責製”、“三選製”、“薦舉製”以及“足甲兵”、“親鄰國”以及“知禮節”、“知榮辱”等看作是上層建築的話,那麼管仲治國的核心理念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其實,管仲的經濟思想並非隻有“成民之事”,“成民之事”隻是一種最基本的經濟製度,管仲還有很多其他的經濟措施,例如,“設輕重魚鹽之利”。“輕重”其實是指貨幣,因為貨幣的實際購買力是變化的。通貨緊縮時,貨幣的購買力就強,人們就重視貨幣;通貨膨脹時,貨幣的購買力就差,人們就輕視貨幣。“設輕重”其實就是實行貨幣政策,即通過發行貨幣的多少來調控經濟。這其實是重視商業的表現。“魚鹽之利”則是齊國的傳統政策,隻是有些時候會放鬆而已。在下一章中,筆者還會講述管仲是如何利用經濟手段來幫助齊桓公稱霸的。

這一章終於結束了,筆者寫得很累,估計讀者朋友也讀得很累。苦盡甘來,下一章就是本書的*部分。齊桓公與管仲即將展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宏偉霸業,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