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管仲是一個純粹的“功利主義者”,他隻關心實際效果,而不太在乎道德不道德。如果道德可以達到目的,那麼他就講道德;如果不道德能夠達到目的,那麼他就不講道德。管仲是一個沒有道德感的人,道德在管仲那裏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管仲的心中,道德和其他的東西沒有什麼區別,隻是他的“功業”的墊腳石。對於這一點,在後麵的章節中讀者朋友們會看得更清楚。其實,筆者並沒有批判管仲的意思,筆者隻是在告訴讀者朋友——管仲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親鄰國”可以看做管仲的外交政策,“親鄰國”也是齊國的政策由對內轉向對外的開始,親鄰國也可以看作管仲的最後一項“內政”,因為外交也可以看作內政的延伸嘛。
就這樣,內政外交均已完成,齊桓公的稱霸之路即將開始。可是,稱霸之路會一帆風順嗎?會遇到怎樣的阻礙呢?又會遇到什麼樣的挑戰呢?“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這樣的壯舉又是怎麼完成的呢?見下章。
九、管仲的治國理念
古代人喜歡說“修”,如“修身”、“修德”、“修政”等,與今天的“修”不同。修政其實就是管理政事。齊桓公把齊國的政事一股腦的交給了管仲,自己做了甩手掌櫃,對於大政方針還問一問,至於具體的政事則基本上不聞不問。當然,這隻是筆者的猜測,史書上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其實齊桓公與管仲的關係非常像現在的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關係。
如果把齊國比喻為一家大公司,那麼齊桓公就是董事長,管仲就是總經理。作為董事長,齊桓公從來不插手公司內的具體事務,公司所有的經營事項都交給了管仲。管仲作為公司的總經理負責公司的日常經營狀況,對公司的正常運轉和收支盈虧負責,而且要對董事長齊桓公負責。簡單說,齊桓公有的是所有權,管仲有的則是經營權。齊桓公可以向管仲問責,但不能直接插手經營事務;管仲擁有獨立的不受幹擾的經營權,但是要對齊桓公負責,並受齊桓公監督。兩個人之間的這種關係是如何形成的,筆者不清楚。但毫無疑問,這是一種非常合理和非常先進的管理製度。但是這種製度其實是不存在的,這種製度隻存在於現代人的分析之中,雖然齊桓公與管仲之間存在這種關係和形式,卻從來沒有被確認為一項製度。所以這種關係或形式是很容易被破壞的。一旦這種製度被破壞,往往會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此處不論。
當管仲成為“總經理”後,管仲貫徹落實了自己的一係列的改革措施和主張,筆者簡稱之為“治國方略”。有治國方略就要有治國理念,因為治國方略是治國理念的具體落實和體現,治國理念則是治國方略的指導思想和最高原則。從第三章到第八章都可以看作管仲的“治國方略”,可是管仲的“治國理念”到底是什麼呢?
《史記》中有如下記載: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而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其中,前兩句非常有名,上過中學的人都知道。意思也很明了,就是人隻有吃飽了穿暖了才會有其他的需要和追求,非常符合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也符合“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在這一點上,今人不得不驚歎和佩服管仲這一超越時空的智慧,兩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如此鞭辟入裏和亙古不變的思想。可惜很多人都不理解管仲的這一智慧,就連司馬遷也不怎麼理解。
“上服度而六親固”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上行下效或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意思。也就是說,當領導的要以身作則,當領導的言行舉止往往會引導下麵人的所作所為。具體到這句話,“服度”就是符合禮度,“六親”是指父、母、兄、弟、妻、子。
根據《管子》的說法,“四維”是指“禮、義、廉、恥”,雖然每一“維”的具體含義筆者不清楚,但是大體意思已經擺在那了,不用筆者解釋讀者朋友也看得懂。所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意思就很明了了,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和官員都不講道德,不講禮法,那麼這個國家很快就會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