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自縊
逃回曲沃的太子申生惶惶不可終日。正在他惶恐不安的時候,申生收到了老師杜原款的遺言。晉獻公不會聽他那一套狗屁理論,但杜原款卻讓人把他要說的話帶給了申生。
唐僧杜原款的遺言是這樣的:“我杜原款沒有什麼才能,缺少智慧不聰明,不能好好的教導你,結果罪至於死。我不能揣測國君的真實想法,沒能讓你逃離晉國以待將來,結果小心謹慎沒有行動。從而導致讒言日起而不能辯白,最終身陷大難而死於誹謗。但我杜原款不敢貪生怕死,因為我的罪過與諂媚的小人同樣可惡。我聽說君子不放棄真情,不申辯讒言,被讒言所害而不懼一死,所以會留下好名聲。寧死不變真情,就是‘強’;堅守真情愉悅父親,就是‘孝’;犧牲自己而成全誌願,就是‘仁’;至死不忘國君,就是‘敬’。好小子,一定要勉勵上進!死了一定會讓後人痛惜,死了也要讓世人懷念,這樣不可以嗎?”
申生聽了老師的遺言很感動,決心要這麼做。筆者一直找不到申生為什麼會這麼傻這麼蠢的原因,現在終於找到了。原來他有一個唐僧一樣的師傅,這一切也就了然了。
申生逃回曲沃之後,就不斷的有人給他出主意。有人說,你為什麼不向國君申辯呢?國君一定會明白真相的。結果申生說:“國君已經老了,沒有驪姬睡不著吃不下。如果我告訴了國君真相,那麼驪姬就會獲罪。”又有人說,本來不是你的罪過,你為什麼不逃亡他國呢?結果申生說:“不可以。如果我逃走而罪名開釋,那麼就會把罪責歸於國君,這是怨恨國君的表現。同時彰顯了父親的罪惡會讓諸侯取笑,我又該投向那個諸侯國呢?在內受困於父母,在外受困於諸侯,這是重複受困。遺棄君主逃避罪責,這是逃避死亡。我聽說:‘有仁心就不怨恨君主,有智慧就不重複受困,有勇氣就不逃避死亡。’現在罪過沒有得到開釋,逃亡國外必定雙重受困。雙重受困就是‘不智’;逃避死亡而怨恨君主,就是‘不仁’;有罪不敢赴死,就是‘無勇’。既然這樣,我還是等死吧。”
申生正在等死呢,結果後媽來了,而且是哭著來的,一邊哭還一邊說,說什麼呢?說:“你的父親你都忍心殺害,還有什麼人你是不忍心的呢?忍心弑父而求好於他人,什麼人有敢對你好?所有人都厭惡你,恐怕你命不久矣!”驪姬說完話就走了,隻留下了傷心欲絕、心如死灰的申生。申生沒有再猶豫,走進列祖列宗的廟宇,自縊1ff8亡。
申生臨死前也留下了一段話,留給了一直追隨他左右的猛足。申生說:“我申生有罪,不聽狐突的良言,以至於今天死於非命。申生不敢怕死,但是,我們的國君已經老了,國家又多災多難,狐突還不出來,讓我們的國君怎麼辦?如果狐突複出,為國君出謀劃策,申生雖然死了,又有何憾!”
申生死後,諡號共君,也稱恭君。共有大的意思,恭是恭敬的意思,兩個意思都對。但是不管怎麼樣,申生的死都是一種悲劇。第一,申生的死很無辜;第二,申生的死很可憐;申生的死完全是一個錯誤;第四,申生的死給未來的晉國蒙上了一層揮之不去的陰影。
針對這四點筆者做一個簡單的分析。第一,申生不該死,因為不是申生下的毒。第二,申生死時很年輕,屬於英年早逝。第三,申生表麵上被*上了絕路,其實是他自己把自己*上了絕路。申生總是把自己束縛在數不清的條條框框之中,怎麼樣是仁?怎麼樣是孝?怎麼樣是忠?怎麼樣是智?怎麼樣是勇?怎麼樣是敬?……其實很多概念都是他自己設立的,並沒有人要求他這麼做,也沒有人會因為他做不到而恥笑他,但是他卻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例如,逃亡國外他認為是不忠不孝,而且會被其他諸侯恥笑。其實這都是他自己的想象,或者是按照他自己的那套道德邏輯推演出來的,可問題是根本沒人知道他的那套道德邏輯,也沒多少人在乎他的那套道德邏輯。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一個不能成立的命題。或者說,隻是一個存在於想象之中的命題,與現實並不相符。但是他把這個偽命題當成了真命題,並把自己的想象當成了現實。最後申生認為隻有自殺,才能保全晉獻公和自己的名聲,其實這也是一種想象。因為他自殺後,晉獻公的名聲仍然很壞,甚至更壞。一個做父親的*著自己的兒子自殺,難道比*著自己的兒子逃亡要光榮嗎?很顯然,申生希望通過自己的死來保全的東西並沒有保住,而是更糟了。但是有一樣東西保住了,那就是驪姬以及驪姬帶給晉獻公的快樂。所以筆者認為申生的死完全是一個錯誤,這個錯誤是由他的一廂情願所造成的。第四,申生自縊之後,驪姬並不會放過重耳和夷吾,因為驪姬是要自己的兒子奚齊當國君,所以像重耳和夷吾這樣的威脅就必須鏟除。筆者很難想象驪姬、優施或奚齊統治下的晉國會是什麼樣子?晉國內亂幾乎一觸即發,隻等晉獻公閉上眼的那一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