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礦難,夜色如水(1 / 2)

十三、假道

晉獻公和太子申生的故事終於告一段落了,現在說說唇亡齒寒的事。前麵說的是內訌,現在說的是外戰。

早在晉獻公九年,虢(guo)國先後於秋冬兩季攻打過晉國,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晉獻公十年,晉獻公就想討伐虢國,但是被士蔿勸阻了,士蔿說:“還不可以。虢公這個人很驕傲,現在突然戰勝我國,一定會遺棄虢國民眾。等到虢公大失民心時再討伐他,誰還能夠抵擋我們呢?況且禮樂慈愛,是戰爭的資本。隻有百姓‘讓事、樂和、愛親、哀喪’才能為君所用。虢公正在失去戰爭的資本,等到戰爭發動時就會失去士氣。”晉獻公聽從了士蔿的勸說,於是等待時機。

這一等就等了八年,直到晉獻公十八年才發動對虢戰爭。但是晉國攻打虢公有一個問題,是地理問題,就是晉國和虢國之間是否有直接接壤的地方。因為後麵要講的故事正是眾所周知的“唇亡齒寒”,唇亡齒寒講的就是晉國借道虞國攻打虢國的事情。如果晉國和虢國沒有接壤處,借道虞國是必須的選擇。如果晉國和虢國有接壤處卻還借道虞國,就隻有一種可能——出其不意。筆者特意查看了春秋時期的地圖,虞國的確夾在晉國和虢國中間,筆者就權當晉國必須借道虞國才能攻打虢國吧。

晉國向虞國借道,可是虞國能答應嗎?虞國為什麼要答應呢?這還要拜虞公所賜,因為虞公是個目光短淺而又貪占小便宜的人。

晉獻公和大夫荀息討論如何假道的問題,荀息建議用“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賄賂虞公。“屈”就是上文提到的“二屈”,垂棘也是地名,在今山西潞城縣;“乘”是指馬,璧是一種玉;原來屈地多出良馬,而垂棘多產美玉,所以有“屈產之乘”和“垂棘之璧”之稱。

但是晉獻公有點舍不得,說:“這可是我的寶貝啊。”

而荀息說:“如果虞國肯借道給我們,那麼虞國就是我們的外庫。”

晉獻公又說:“可是虞國有個宮之奇。”

荀息說:“宮之奇這個人,懦弱不能強諫,從小和虞公一起長大,虞公和他太親近,雖然進諫,卻不當回事。”

於是荀息就帶著這兩樣寶貝去借道,說:“冀(在今山西河津縣)國無道,從顛軨(在今山西平陸縣東北)入侵虞國,並且三麵攻打鄍(亦在平陸縣東北)城。晉國討伐冀國,也是出於虞國的緣故。如今虢國無道,在客舍處修建堡壘,並侵犯晉國南部。現在敢請從虞國借道向過虢公問罪。”

虞公一聽很好,晉國替自己討伐過冀國,現在討伐虢國對虞國也有好處。更重要的是,虞公得了荀息的好處,正所謂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但宮之奇一聽不幹了,可是沒用,虞公根本不聽他的。

於是裏克和荀息率領晉國軍隊和虞國軍隊會師,一起討伐虢國,滅掉了虢國的下陽。

要說這虢公也是個人物,下陽被人滅了也不著急,還在桑田(在今河南靈寶縣)打敗了戎狄。

過了四年,晉獻公二十二年,晉國又向虞國借道討伐虢國。這次宮之奇有點發飆了,說道:“虢國,是虞國的屏障。虢國滅亡了,虞國必定跟著滅亡。晉國的野心不可開啟,外來的賊寇不可懈怠,借道一次已經很過分了,怎麼可以借道第二次?諺語說:‘輔與車是相依相存的,牙齒沒了嘴唇就會寒冷。’這說的就是虞國與虢國的關係。”

天真的虞公竟然說:“晉國是我的同宗,怎麼會害我呢?”

宮之奇回答道:“泰伯和虞仲是古公亶父的兒子,泰伯不跟從古公亶父,結果沒能繼承王位。虢仲和虢叔是王季的兒子,做過周文王的卿士,功勳記錄在王室,藏在盟府。而晉國現在要滅掉虢國,又怎麼會愛惜虞國?難道虞國比桓莊之族和晉獻公的關係更親近嗎?桓莊之族有什麼罪,不是被滅族了嗎,不就是因為*迫晉獻公嗎?親人因為寵信而*迫,尚且加以殺害,還在乎國與國之間嗎?”

宮之奇一口氣說了這麼多,虞公竟然說:“我祭神的祭品既豐盛又清潔,神會保佑我的。”

如果筆者是宮之奇的話,估計直接氣死了,哪還有閑心和他羅嗦。但是宮之奇氣量好,還不放棄,繼續說道:“我聽說,鬼神並不親近人,誰有德就保佑誰。所以《周書》說:‘上天沒有親人,隻輔佐有德的人。’還說‘祭祀的黍稷並不香,美好的德行才香。’還說‘人們不能更換祭祀的物品,隻有德行才是最好的祭品。’這是因為,沒有道德人民就不和睦,鬼神也不保佑。鬼神所依憑的隻有道德。如果晉國滅掉虞國並修持道德,並以此作為馨香祭祀鬼神,難道鬼神會吐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