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城濮之戰
對於城濮之戰讀者可能期待很久了,大部分讀者都知道晉文公是通過城濮之戰走上霸主地位的,但對於城濮之戰的前因後果恐怕不太清楚。前因已經介紹完了,後果讀者已經知道了個大概,現在就敘述一下過程吧。
子玉被激怒之後,決心與晉軍決一死戰,但沒想到晉軍既然主動撤退了。晉軍為什麼要出動撤退呢?估計讀者朋友也已經猜到了,不就是退避三舍嘛,其實具體的情況還要複雜一些。
對於晉軍的主動撤退,軍官們就不太明白,問道:“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師老矣,何故退?”意思很明白,晉文公作為一國之君卻主動避讓子玉這個做臣子的,這是恥辱。況且楚軍長期在外已經很疲勞了,為什麼還好後退呢?
狐偃對軍官們的疑問做了回答,狐偃說:“師直為壯,曲為老。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眾素飽,不可謂老。我退而楚還,我將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翻譯如下:
出師以名正言順為壯,以理屈詞窮為老,又豈在出師時間的長短?當初沒有楚國的恩惠就不會有我們的今天,後退九十裏(一舍為三十裏)避讓楚軍,是為了報答楚國。如果以怨報德、自食其言,就會加深楚國對晉國的仇恨,結果就是我們理屈詞窮而楚國理直氣壯。況且楚軍之保持高昂的士氣,不能算是疲勞。我們主動後退而楚國回師,我們還有什麼更高的要求嗎?如果楚軍不會,繼續尾隨我們,那麼理屈的一方就是楚國,因為我們國君主動後退而子玉卻不斷進犯。
晉軍後退九十裏後,楚軍將士也打算停止了,不希望繼續追擊了,但是子玉不肯。
晉文公五年夏四月,晉文公彙集了晉、齊、秦、宋四國的兵力在城濮等待楚國令尹子玉的到來。當時的城濮屬於哪個諸侯國呢?屬於衛國。現在是哪裏呢?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在今山東鄄城西南,一說是在今河南開封東南的陳留。不管是在哪了?總之兩國就在城濮這個地方決戰了。
子玉率領楚軍到達城濮之後,沒有貿然進攻,而是選擇了一處有利的地形安營紮寨。《左傳》的說法是:“背酅(xi)而舍”,酅是什麼意思呢?酅是指山陵險阻處,也就是楚軍背靠山陵安營紮寨。筆者不懂兵法,不知道這樣安營紮寨的好處到底在哪裏?但是晉文公的反應是很頭疼。《左傳》中用了一句話,“晉侯患之”,就是感到很憂慮,沒有破敵的好辦法。但是晉文公卻聽到很多人都在傳誦這樣一首詩,“原田每每,舍其久而新是謀。”這句詩很難理解,意思不是很明確,大意就是:原野的田地裏莊稼鬱鬱蔥蔥,舊田雖然好,心田也要種。這句詩所隱含的意思是:前麵的功勞雖然很好,但是將士希望能夠建立新功。由此可以看出,晉軍的士氣是很高的,都有建功立業的迫切願望。晉文公聽到這樣的詩句在將士間傳唱自然感到很欣慰,但晉文公仍然狐疑不定。讀者朋友可能會說,晉文公怎麼這麼墨跡,沒有一點決斷力,他能當好一名國君嗎?讀者應該想想此時的晉文公多少歲了?六十七歲了,人上了年紀,難免會謹小慎微。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則是:旁觀者清,當局者迷。晉國與楚國的這一戰,最最直接的當事人就是晉文公和子玉,其他人雖然參與了,但是他們肩上的擔子和責任卻不如這兩人感受那麼直接和強烈。所以晉文公總是猶豫再三,希望最大把握的戰勝對方,這是可以理解的。
子犯(即狐偃)看到晉文公猶豫不決,說:“戰也。戰而捷,必得諸侯。若其不捷,表裏山河,必無害也。”意思很簡單,打吧。打勝了,就可以得到諸侯的擁護。就算打敗了,外麵是黃河,裏麵是太行山,易守難攻,不會有什麼損害。
可是晉文公還心理不踏實,又說:“若楚惠何?”楚國當初施加給我的恩惠怎麼辦?是啊,人家曾經對你有恩,你卻把人家打敗了,這不是恩將仇報嗎?
但是欒貞子(晉國大夫)說:“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意思是說:漢水以北的諸多姬姓諸侯,都是被楚國吞滅的。這是懷戀小恩小惠而忘記奇恥大辱,不如決戰。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借下來就應該是兵戎相見,但是當天晚上晉文公又做了一個夢,而且是噩夢。夢境是這樣的:晉文公和楚成王兩個人廝打在一起,楚成王把晉文公壓在了地上,然後就吸食晉文公的腦髓。不用說,做了這樣的噩夢,一定是驚出一身冷汗。晉文公很害怕,就把這個夢告訴了子犯,子犯卻說:“吉。我得天,楚伏其罪,我且柔之矣。”意思就是:吉利。我們得到了上天,楚國服罪認錯,我們馴服了楚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