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算是什麼解釋?簡直太扯淡了。楚成王趴在晉文公的身上,晉文公麵朝上,就說晉文公得到了上天;楚成王因為麵朝地,就說楚國服罪認錯;因為腦髓是柔軟的,就說晉國把楚國“柔之”。
晉文公這邊終於下定決心了,子玉那邊也來下戰書了。子玉讓鬥勃請戰,鬥勃說:“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軾而觀之,得臣與寓目。”意思就是:楚軍請求和晉君的將士們來一次角力的遊戲,晉君就請在戰車上觀看吧,得臣(即子玉)我也一起看看。
晉文公這邊讓欒枝(即欒貞子)回答:“寡君聞命矣。楚君之惠未敢忘,是以在此。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詰朝將見。”大意是:我們國君已經知道了。楚成王的恩惠不敢忘記,所以退到這裏。遇見貴國大夫尚且退讓,怎麼敢阻擋貴國之君呢?既然不能獲得停止的命令,就煩請大夫告訴眾人,準備好你們的戰車,履行你們的君命,明天早晨再見。
第二天雙方最終交戰了。晉軍的兵力有車七百乘,七百乘是多少人呢?每乘士卒七十五人,所以七百乘共計五萬兩千五百人。讀者可能會問:齊、秦、宋三國呢?他們又多少人?很遺憾,史書中沒有提,所以筆者不知道。雖然四國會師了,但是其他三國都參戰了,筆者無法回答。那麼楚國是否就是孤單一國呢?不是,楚國還有蔡國和陳國的支持,而且兩個小國參戰了。這就搞得筆者比較鬱悶,ff8齊、秦、宋三國積極與晉國會是,但到了兵戎相見的時候,史書中卻沒有三國參戰的記載;前麵沒有提到陳、蔡兩國,而陳、蔡卻出兵參戰了。看來史書怎樣記載以及記載什麼,往往是作者自己的主觀選擇。今天我們認為很重要的事,古人可能認為無關緊要;今天我們認為不怎麼重要的事,古人可能記載的比較詳細。我們今天認為曆史應該這樣寫,古人可能應該那樣寫。這是古今的差異,由不得我們做主。
開戰之前,晉文公又檢閱了一次軍隊,並做了一次即興“演講”,用以鼓舞士氣。《左傳》中記載說“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有莘之虛”是古莘國留下來的廢墟,在今山東曹縣西北。“觀師”就是檢閱軍隊。晉文公“演講”講什麼呢?隻有一句話,“少長有禮,其可用也。”意思是:長幼有序,大概可以作戰了吧。看來晉文公的“演講”水平不咋地,需要好好培訓。
晉軍這邊的陣容是這樣的,先軫和郤溱(zhen)率領中軍,狐毛和狐偃率領上軍,胥臣(即司空季子)率領下軍。
晉國這邊既然擺好陣勢了,楚軍這邊也不示弱,並出口狂言:“今日必無晉矣。”今天就沒有晉國了,意思是一戰滅晉。楚軍的陣容如下:
子玉用“若敖之六卒”作為中軍,子玉為若敖氏,所以若敖之六卒是子玉的本族軍隊,也屬於此次楚軍的中堅力量,所以作為中軍。六卒有多少人呢?一卒為一百人,六卒就是六百人,這顯然不符合常識,中軍隻有六百人,如何作戰。另一說一卒為兵車三十乘,六卒就是一百八十乘,一乘士卒七十五人,所以六卒就是一萬三千五百人。這樣應該比較符合事實。但是有人懷疑若敖氏一族出不起這麼多人,筆者認為這也隻能是懷疑,就算打個對折,也有六千多人吧。
子西(即司空鬥宜申)率領右軍,主力部隊是“西廠”、“東宮”。原來楚軍分為左右廠和東西宮,右廠又叫西廠。
子上(即鬥勃)率領左軍,以陳蔡的軍隊為主力。
至此兩邊擺好陣勢,正式開打。戰鬥過程是這樣的:
胥臣用虎皮把戰馬的眼睛蒙起來,率先向楚國左軍發起衝擊,結果左軍崩潰。崩潰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陳蔡是來湊數的,不是來拚命的。
晉國下軍擊潰楚國左軍之後,狐毛率領的上軍竟然主動後退了,而且欒枝還用戰車拖著柴草假裝逃跑,而楚軍竟然上當了,主動追擊。此時先軫和郤溱率領的中軍卻攔腰截擊,狐毛和狐偃率領的上軍也回頭一擊,楚國右軍在前後夾擊的情況下崩潰了。子玉一看大勢已去,收住中軍沒有出擊,才沒有導致楚軍全麵潰敗。但敗局已定,子玉之好灰溜溜的回國。
以上就是城濮之戰的過程,過程比較簡單,更多的細節史書沒有記載,筆者也不能杜撰,隻能盡可能忠實的敘述原意。至於此戰運用了那些兵法上了戰略戰術,如誘敵深入了,以逸待勞了等等,不是本書討論的重點,對這方麵有興趣的讀者可能要有點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