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1 / 3)

第三章天開之

晉文公的背景故事非常複雜,可謂千頭萬緒,要想理順說清並不容易。好在本書是一本合傳,而宗旨也不是單純的人物傳記。雖然有些不倫不類,但筆者非常清楚自己寫的是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寫,以及是否有那麼一點裨益。

好了,背景故事介紹完了,相信各位讀者朋友已經了解了晉文公之前的晉國是什麼樣子,雖然“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麵。”但接下來就該主角閃亮登場了。

一、奔狄

晉文公的故事該從何說起呢?應該從他十七歲的時候說起吧。但重耳還在晉國的時候,史書中對他的事跡卻沒有記載。因為那個時候還不是他的時代,而是晉獻公和太子申生的時代。那時的他雖然不是醜小鴨,但也不是白天鵝,甚至連配角都不算,隻能算是跑龍套的,沒有什麼故事可講。還是從重耳出亡說起吧。

晉獻公二十一年,太子申生自殺。同年驪姬讒毀重耳和夷吾,重耳和夷吾分別跑回自己的守邑,重耳跑回了蒲城,夷吾跑回了屈城。第二年即晉獻公二十二年,晉獻公派人攻打蒲城。蒲城的老百姓想保護重耳,要和晉獻公的派來的軍隊作戰,但是重耳拒絕了。重耳說:“依靠君父的命令而享有俸祿,並因此得到眾人的擁護。現在卻要依靠眾人的擁護與君父對抗,沒有比這更大的罪惡了。我還是逃跑吧。”

於是重耳就逃跑了。重耳不是一個人逃亡的,跟隨重耳逃亡的還有一群人,這一群人到底是多少人不清楚。根據《左傳》的說道是五個人,分別是:“狐偃、趙衰(念cui)、顛頡、魏武子和司空季子。但《史記》和《國語》都沒有提及多少人跟隨重耳出亡,《史記》中隻說,“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賢士五人:曰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武子。”(狐偃字子犯,也稱咎犯)《史記》提到的五個人和《左傳》中提到的五個人明顯不符,所以筆者認為重耳的輔臣不止《史記》中提到的五個人,而跟隨重耳出亡的也不止《左傳》中提到的五個人。具體是多少,就沒必要糾結了,總之很多就是了。

由此可以看出兩個問題:一,重耳的確賢能,十七歲的時候就有賢士五人,說明重耳得士心;二,重耳在蒲城的時候,蒲城的百姓願意為他作戰,說明重耳得民心。一個既得士心又得民心的人,最後竟然不能得天下,似乎是不可能的。從重耳出奔之前,似乎就預示了重耳的未來。

根據《國語》的記載,晉獻公二十二年,重耳出亡跑到了伯穀這個地2000,但接下來要往哪裏跑卻不知道了,隻好占卜。占卜的結果是應該跑到齊國和楚國,但是狐偃不同意了。狐偃說:“占什麼卜啊,完全沒有必要。齊國和楚國道路太遠,而我們的願望又大,不可因為受困前往。道路遠,就難以到達;期望大,就難以指望;受困而往就容易失望後悔。要是讓我狐偃考慮,我們還是奔狄吧!狄地離晉國近而不和晉國往來,愚蠢無知而多怨恨,容易到達。不與晉國來往正好可以避難,怨恨晉國正好可以與之患難。如今到狄地歇歇腳、避避難,順便觀望晉國的變動,還可以監視其他諸侯的行動,這樣就能夠成功。”

狐偃說的有沒有道理呢?有道理。但狐偃有非常重要的一條沒有說,那就是他自己是狄人,重耳也是半個狄人,奔狄其實就是“回家”,回家還有什麼不妥嗎,幹嘛要跑到齊國、楚國這麼遙遠而又陌生的地方。

晉獻公即位的時候,重耳就二十一歲了。現在是晉獻公二十二年,所以重耳出奔的時候就已經四十三歲了。而按照孔子的說法,“四十而不惑”。不惑之年已過,卻還要流亡在外,看來幸運之神並沒有站在重耳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