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自幼謙恭下士。自十七歲起,便跟朝野知名之士納交。所以出亡之時,患難之際,許多豪傑都願跟隨。
隻有大夫郤芮、呂飴甥和虢射投奔屈跟隨夷吾。他們說:“賈華很快就要追來了。”夷吾便令派士兵們緊緊防守。
賈華並沒有抓夷吾的意思,隻是君命不可違,便派人暗中對夷吾道:“公子,你快逃走吧,晉兵增兵,你阻擋不了的。”
夷吾問郤芮道:“我們逃去哪?”
郤芮道:“去梁國,那裏跟秦國接近。現在秦國富強,將來可以向他們借力。”於是,眾人逃到了梁國。
那年九月,晉獻公得病逝世,驪姬的兒子奚齊即位。
大臣裏克設計殺了他,派人去迎重耳回國。
重耳道:“現在國家裏還有許多公子,怎麼大老遠來接我?”擔心國內混亂,便拒絕了。
裏克派人迎接夷吾。
卻苪道:“國內混亂,現在回去,一不小心,性命都丟了,必須借助秦力。”
夷吾便跟秦穆公聯係,請求派兵送自己回國,即位之後,割五城作為回報。
秦穆公跟百裏奚商量之後,便派了公孫枝帶兵三百乘送夷吾回國即位,這就是晉惠公。
公孫枝便向君侯索取河西五城。
晉惠公和大臣商量。
飴甥道:“那時候急於得國,這才答應,現在我們已經成功,不答應,秦國也拿我們沒辦法。”
裏克道:“既然答應了,必須守信。”
卻苪道:“給了五城,就相當丟了一半國土,這是先輩苦心經營才得到的,不能輕易給人。我國兵力強盛,不怕他們。”
惠公道:“不給呢就失信,給了晉國變弱小,不如給一兩城。”
呂飴甥道:“隻給一兩城,依然是未守信,還是不給為好。”
惠公便派人送信給秦穆公,意思為:“剛剛就位,還不便給城,這件事以後再談。”
秦穆公大怒道:“無信小人!沒資格當國君!”
惠公當上晉侯後,許多大臣都不服,惠公便殺了他們,讓跟自己親近的人上位。
那些被殺的人的後代,有的逃到秦國,請秦穆公出兵為他們討個公道。
秦穆公跟百裏奚、蹇叔他們商議:“他一朝殺死九個大夫,我們出兵去討如何?”
百裏奚道:“百勝不服,必有內變。現在晉國軍力還是很強,等待更好時機,再行事。”
蹇叔也這樣說。
秦穆公思考許久,道:“嗯,兩位說得有道理,等等看再說。”
那年,戎兵侵犯周天子,周王向齊侯求救。
桓公派人去責罵戎兵,戎兵大驚,請罪求和。
冬天,管仲年老病重,桓公親自去探望,問道:“百年之後,由誰來當國相?”
管仲道:“寧戚這個人不錯!”
桓公問:“鮑叔牙怎麼樣?”
管仲道:“鮑叔牙是君子,但是不適合當國相。他善惡太過分明。喜歡善是好事。但對惡行太過苛刻。鮑叔牙隻要看見一件惡事,終身不忘,要知道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他一點缺點不放過,這是他的短處。”
桓公道:“嗯。”
管仲又道:“我走之後,你要立即趕走易牙、豎刁、開方三人,永遠不要見他們。”
桓公奇道:“這三個人是我寵愛的近臣,這麼多年來一直在我身邊,為何要趕走他們?”
管仲道:“這三人是奸邪小人,接近便會生出禍患。”
桓公問道:“這麼多年來,你為什麼不說?”
管仲道:“因為我知道你喜歡他們。他們懂得找樂子,讓你快樂,我便允許他們在身邊。有我在,他們不敢亂來。有風吹草動,我都立即壓下去。正如大水,我就是提防,可以阻止,保證安全。現在我走了,提防失去,大水便將湧上岸來,淹沒民田房屋。”
又過一天,桓公和大臣們去探望管仲,管仲已經開不了口。大家都傷心地掉淚。
半夜,管仲逝世,齊桓公大哭道:“我失去左肩右膀啊!”
管仲死後,齊侯用隰朋為相,隰朋死後,用鮑叔牙當政,同時趕走易牙等三個小人。
管仲離世後,齊國在諸候的地位逐漸下降,有時相召,也隻是勉強相從。
卻說晉自惠公即位後,好幾年麥禾不熟;到了第五年,還遇上饑荒,許多人無飯可吃,活活餓死。
惠公不得已,準備要向外國求助,秦國最近,但想到以前負約,不好意思開口。
卻芮道:“我們沒有失信,隻是說晚點再交城而己。現在去請求幫助,他若不答應,我們便可以此為由,完全拒絕割城。”
惠公道:“嗯,你說得對。”派大夫慶鄭,帶著寶玉去秦國求糧食。
穆公集群臣商議:“晉侯曾經答應給五座城市,但後來失信不給,現在遇上大荒,前來求米,我們是給還是不給?”
蹇叔、百裏奚同聲道:“天災流行,每一個國家都會遇到。救災恤鄰,義不容辭。我們行善,上天也會保佑我們。”
穆公道:“我對晉國施的恩已經很重了。”
公孫枝道:“受恩不報,這是晉侯不對,晉國民眾也對晉侯不滿。還是幫助為好。”
丕豹道:“晉侯無道,天降大災。乘晉國饑荒,派兵進攻。機不可失!”
繇餘道:“‘仁者不乘危以邀利,智者不僥幸以成功。’應該相助。”
穆公思索之後,道:“負我的人,是晉君。挨餓的人,是晉民。我不想因為晉君的緣故,讓晉民受苦。”於是運了幾十萬鬥糧食送去晉國。晉國的老百姓都很感激。
第二年冬天,秦國遇上饑荒,晉國卻反而大豐收。
穆公對蹇叔、百裏奚等人道:“今天我回想兩位的話,天災人禍各國皆有。去年我們若不救晉國,今年便不好意思向晉國救助了。”
丕豹道:“晉君又貪心,又沒信用,他一定不會答應。”
穆公不以為然。派人帶著寶玉去晉國救助。
惠公準備送河西之粟米去秦國。
郤芮道:“君王送秦國粟米,是不是也要送秦國五城?”
惠公道:“隻給他們粟米,不給城市?”
卻芮道:“那你為何送他們粟米?”
惠公道:“報去年之助。”
卻芮道:“若是講恩,以前納君之恩更大,不如不給。”
慶鄭道:“去年我去秦國救助,秦君一聽便慷慨地派人送米來,若是現在不給,秦晉結怨。”
呂飴甥道:“秦給我們糧食,並不是好心,隻是想討五誠。一天不給五城,秦國還是有怨恨,不如不給。反正都一樣。”
慶鄭道:“幸災樂禍,不仁不義。”
韓簡道:“慶鄭說得有理,若是去年秦國不幫我們,那晉國不知要死多少人!”
虢射道:“去年晉國饑荒,這是上天把晉國送給秦國,它自己不取,愚蠢之至!今年秦國饑荒,上天把機會給了晉國,怎能不取?以臣之見,不如約會梁伯,乘機伐秦,共分其地,這才是上策。”
惠公聽了心動,對秦使道:“我國多年收成不好,現在僅能自給,幫不了別人。”
冷至求道:“寡君念婚姻之誼,一直相助晉國,你不答應,我複不了命!”
呂飴甥、郤芮大喝道:“你回去對秦侯說:想吃晉粟,除非用兵來取!”
冷至含憤而退。
冷至回到秦國,報告道:“晉國不願給糧食,還想聯合梁國,吞並秦國!
穆公勃然大怒道:“一個人不講道義,居然可以到達這種地步!寡人現在就先消滅梁國,再討伐晉國。”
大臣們大感憤怒!
百裏奚道:“梁國不值一提,但晉是大國,將多兵廣,是一個對手。不過道理在我們這國,交戰的話,必然獲勝!我們先集中力量擊敗晉軍,梁國必然膽寒,不戰而降。”
穆公點頭道:“說得有理。”大起三軍,留蹇叔、繇餘輔太子罌守國,孟明視引兵巡邊,彈壓諸戎。穆公同百裏奚、西乞術、白乙丙、公孫枝、公子縶,共兵車四百乘,浩浩蕩蕩,殺奔晉國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