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徐州之戰(下)(1 / 2)

徐州之戰延續到第十三天,戰火卻好像停了。

沒有援軍,圍城的淮軍似乎也不想再做過多的損耗,閔少頃帶著守城的軍將巡查過各處的城防之後發現,淮軍後撤了五裏駐紮,且將圍成的西、北兩側空出,難道他們是想誘徐州守軍來一次反擊?

淮軍暫撤,對徐州的大小官吏以及平常百姓來說是件好事,很多大的家族已經在準備舉家往淮北更北的一代遷徙,如果朝廷和淮軍在徐州這樣的城市再打下去,不但守軍會征調人丁和錢糧,城破之後淮軍也難保不會展開搶掠,對一些豪門大戶來說,人丁和錢糧都是家族發展下去的後盾,損失不起。

不但豪門大戶想遷走,連普通百姓也準備棄家做流民。

淮地的百姓已經有幾十年未經過戰亂,在戰火之下,鄉土情結已不是那般重要,更重要的是小命,命都沒了,其他都是空談。徐州被圍攻之時城裏的百姓每天都在擔驚受怕,現在有機會遷走,他們也在迫不及待收拾家當。

閔少頃在得知這消息後,第一反應是,不能讓徐州城成為空城。

於是他馬上下令,徐州各城門在戰事結束之前不得開啟,若有軍民百姓想離城者,格殺勿論!

守軍和百姓之間的矛盾瞬間激化,閔少頃也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閔少頃已經不在乎百姓如何看待他,他所考慮的是朝廷,以及徐州城的安危,如果百姓會受苦,他早就降了淮王。現在就是想投降,淮軍也未必會給他這機會。

在派出探子查看過西、北兩側之後,才發現淮軍並未在這兩側設伏,而東、南側的淮軍也在逐漸後退,似要往江水邊撤退。閔少頃本能地感覺到,是朝廷援救的大軍來了。

他顯然高興的太早了。

在圍城戰的第十五天,他終於得到了確切的消息。淮軍罷兵了,不打仗了,好像要跟朝廷和談。

這令閔少頃大為震驚,淮王磨刀霍霍想要一舉得到天下,會這般輕易就罷手?

在過一兩日,有更新的消息傳來,原來淮王的世子敏郡主被朝廷擒為人質,而淮王派出使節,向朝廷提出想以江北所占領的三郡十六城來換取敏郡主的自由,淮王同時表示會謹遵新皇的禦旨,以後守在淮地不再作亂。

朝廷也同意了,準備派兵過來重新接掌被淮軍占領的城市,並派使節送敏郡主回淮南。

這可是令世人震驚的消息。

眾所周知淮王沒有兒子,隻有一個女兒,也就是敏郡主。

也許是淮王怕將來得了天下也沒子嗣繼承他的皇位,還是要將皇位還給蘇家的旁支,覺得不忿,於是才如此低聲下氣地向朝廷乞降。但閔少頃想想,既然朝廷會這麼痛快的答應,說明朝廷也沒有底氣能贏下這場戰事。或者說,雙方都是想做暫時的休整。

各地的秋糧已經入庫,很快朝廷的糧缺也不會那般捉襟見肘,而關中的平叛也眼看進入尾聲,朝廷那邊需要時間來休整,把軍隊集合起來,再將邊關的大軍調回來,如此便可以跟淮王一戰。

而淮軍一直是在孤軍作戰,本來要響應他們的定王蜀王等藩王也一直沒有動靜,如果單靠淮王一家的兵馬,與朝廷分庭抗禮還有難度,淮王也需要再去跟這些盟友商議,得到他們的絕對支持。再加上敏郡主的安危,淮王也想暫時鳴金收兵。

更重要的,朝廷和淮王都在盡量爭取中立地區的秋糧,這才是一場戰事的基礎。

現如今的罷兵,僅僅是暫時的罷兵,醞釀暴風驟雨之前短暫的寧靜。

閔少頃還是會鬆口氣,畢竟徐州城暫時是安全了,豪門大戶也不用遷徙了,百姓可以繼續安居樂業,隻是不知道淮軍的下一輪攻城會在何時展開?作為江北重鎮,閔少頃也知道徐州城不能幸免於戰禍。

馬峰來找到閔少頃,見麵便迫不及待道:“請閔太守體諒城中的百姓,打開城門,任其自由來去。”

閔少頃此時也沉默了,本來戰禍暫時免除,他也準備好讓城中百姓恢複以往的平靜生活,開城門與否,本是無須考慮的,但他也知道,一旦城門開了,就免不了有大戶甚至是普通百姓舉家遷離徐州城。

閔少頃態度也強硬了些許,道:“馬刺史,不是本官不想開城門,而是戰事尚未徹底解除,這城門開不得。”

“有何開不得,現下朝廷和淮王暫時休兵,若是朝廷再跟淮王因敏郡主一事結下什麼梁子,到時淮軍攻城將會更加激烈,那時的百姓還有活路可言?”馬峰話鋒一轉,“難道你想令閔氏一族就此不存於世?”

閔少頃再次沉默。

淮王提出休兵的條件就是敏郡主,也是淮地的世子,將來的淮地之主。

而敏郡主的重要性朝廷不會不知,現下朝廷說會將敏郡主歸還淮南,但絕不會這般輕易將狼崽送回狼群。一旦敏郡主有三長兩短,淮軍將會不顧一切地攻城,上下一心,報複起來的手段是很可怕的。到時城中守軍和百姓,包括閔氏家族都極有可能遭受到滅頂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