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塔尼亞的羅馬王》其創作時期可追溯到公元九世紀,作者不詳,但根據學者推測其創作的具體年代可能是九世紀中葉,因為當時的不列顛島正處在“七國時代”和“維京入侵英格蘭大運動時代”之間。不列顛的人民長時間忍受戰火的摧殘使他們向往那個曾經代表著秩序和法律的國家——羅馬帝國。他們熱切地希望出現一位曠世英雄結束不列顛島上這不息的戰爭。這大概就是此書創作的初衷。
至於作者姓甚名誰,已經無從考證,但是據研究發現,這篇作品最早開始傳唱的地點似乎是不列顛島南部的撒克遜王國地區,此處正是麵對海對岸維京人和諾曼人的門戶,但奇怪的是,撒克遜人並不認可羅馬文化,他們是祖先訓言忠實的奉行者,隻有布立吞或者至少是正宗的凱爾特人才有可能會花如此心血將述一個羅馬王朝的故事,畢竟他們的祖先正是那“帝國的遺民”,他們的身體中流淌著不列顛土著、凱爾特人、羅馬人三個民族的鮮血。
不過,有一個問題,更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在那麼遙遠的古代,識字的人隻有可能是王公貴族、教徒僧侶,更何況抄書傳唱,本就是很費時費力的事,本書可考據到的最早文本是由希臘語寫成,這意味著作者不僅出身高貴,並且還可能到達過歐洲的其他地區,受到過高等優良的教育。
本書整體言語簡潔,文風流暢,然而這可能其實是作者並沒有專心琢磨文筆而導致,這不印證了作者在那個時代從事繁忙的工作嗎?這工作極大可能是作為軍事貴族常年轉移陣地,因此無法專心寫作,出現了很多紕漏,當然也不排除是為了方便民眾傳唱而做的簡化處理。總之這並不是一支很繁複且拗口的詩歌,並且在很多地方這首詩還處處向我們展示著中世紀英格蘭島的風土人情,戰略戰術,以及許多揉和了當地傳說和神話的小故事。這對於從事專業學科的人來說依然有研究和考據的價值,閱讀這本書有利於了解中世紀社會各個方麵的真麵貌。關於本書的翻譯版本問題,我前麵已經介紹過了,最早的版本是希臘語,這是無可置疑的。但我們仍然質疑這是作者的原稿,因為我們有著語句和詞藻更加連貫和通順的古英語版本(盎格魯薩克遜語),我們注意到,最早的希臘語版本似乎是殘缺的,特別是在主角對於多神教徒的迫害部分有著大量的修辭上的空白,這讓我們懷疑希臘語版本在曆史上是不是被有關人員進行過破壞或有可能的修改。因此我們在本書的5~6卷,11~20卷選擇用古英語版本作為漢語翻譯的參照,因為這是我們了解到的被破壞最少的版本,而其他部分則依然用希臘語版本照常翻譯。
我們要了解到,在本書的作者生活的那個年代和環境,即九世紀的不列顛島,是以維京人為代表的多神教徒和以盎格魯薩克遜人為代表的基督徒衝突最激烈,矛盾最尖銳的時代。本書也處處描寫了有關那個時代人們的自相殘殺和分分合合的曆史狀況。
這其中自然是有許多英雄故事是可歌可泣的,不過更令我們驚喜的是,排除英雄故事之外,作者似乎在萬忙之中留下了一點關於當時奴隸和貴族之間衝突的筆墨,即便是貴族的視角,對於那些承受著巨大生活壓力的農奴、雇工在進行著逃跑、反抗貴族統治、維護自身利益那些場麵時,作者的態度是“無可厚非”。這相比較古羅馬時代那些身居高位鄙視奴隸的貴族曆史學家是相當開明的,在構建主角的同時,作者也花費了很大心血來描寫來自愛爾蘭的一位起義軍人物——塞南,這難道說明作者也預見了愛爾蘭民族主義的覺醒?雖然很難判斷,但是我們依然相信作者可能時有時無這些想法,因為在那種曆史正在進行劇變的時代,一切皆有可能。
——2023年8月23日,於上海作的第一版序言的再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