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祈福 廟堂祈福(1 / 2)

街上的行人逐漸少了,剛剛散去的墟日,還有熱鬧的餘溫,隆城的大街上,小商小販們正麻利地收拾白天攤擺的物品,踏著夕陽餘輝急急地往家的方向趕去。

天黑前,偌大一個集貿市場,隻有菜市和肉行裏的老板死撐著等待那些專撿便宜,買不起好菜的人最後光顧,肉行裏,肥頭大耳的屠夫一麵在一根鐵棒上“劃啦劃啦”地把尖刀磨利,一麵吆喝著:“天黑了,降價了,降價啦,好肉便宜賣,賣完回家啦……”但漸漸黑下來的天,強穿透力的聲音也拉不來幾個顧客。

這是南方一個偏遠的小鎮,有史以來人們習慣叫它隆城,這裏生活著一批據說祖先來自中原,卻在客地安家的人,稱客家人。解放前,這裏曾是隆城縣的縣府,後來隆城縣和附近一個縣合並後就成了小鎮。時下,這個集市正慢慢升溫,每逢墟日,附近鄉鎮村落的居民也開始大量地往街上鑽。

小街集貿市場的斜對麵是一座坐北向南宏偉高大的明清式建築,左右對稱,分左中右三部分,中間是大門,進去就是大堂,東西邊各有單獨進出的門,是側室。大門前的空地上立有八九個呈杠鈴狀的大石柱,過了空地門前有一條寬寬的走廊,可見雕梁玉柱,青磚飛簷,這是節日裏人們祭祀的一座寺廟,隆城人習慣叫它廟堂。廟堂一直是隆城最高也是最寬敞的建築,平常除祭祀外,偶爾也作為隆城街委召集眾人開會議事的地方,而每逢墟日,那些求財、求福、求平安、求子的人常常光顧。今天守廟人的收獲可不少,這從看守廟堂那個老漢臉上的笑容可以看得出來,因為是墟日,生意人一大早便到廟裏燒香拜佛,中途還有些陸續光顧的,直到下午散墟時到廟裏來的人才逐漸減少。

看守廟堂的是一位看起來有六十多歲的單身老漢,姓劉,很少人知道他具體的名字叫什麼,隻管他叫劉公。劉公有花白的頭發花白的胡子,連從他嘴裏吹出來的煙也是灰白色的,每天一大早,他把廟堂門打開後,便坐在門前的大石墩上,等待來來往往的施主。很多人在走進廟堂時都會給他施舍幾個小錢,一部分他留作生活費,一部分他自願拿出來作廟堂的修整費,因著這一點,隆城人是很樂意奉獻的。

朦朧的月色下,他笑嗬嗬地問一位已經收攤正準備回家的江湖老漢說:“老弟今天生意還不錯吧?”說話間露出幾顆黃黑色不完整的牙齒。

“夠買一斤豆腐,撐過這兩天了。”老漢回頭看了一眼劉公,把大包小包背到肩上,不停地趕他的路。

不一會,從遠處低頭走來一對夫婦,看樣子,不像是到對麵的集貿市場買下市菜的,劉公很清楚這對夫婦的生活景況,這幾年來一直靠在街頭唱戲維持生計。但那男的卻還是當地一個比較大的林氏家族的宗親,叫林光年,看樣子不過二十六七歲,人瞧起來卻沉穩不張揚。林光年除會了唱戲,還寫得一手好字,隆城街上很多公告標語都出自他的手。女的叫李玉梅,此時挺著個大肚子,是林光年的二婚,外表比男的老相得多,人倒也賢惠,劉公一直都挺關注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