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祈福 廟堂祈福(1 / 1)

“哐當、吱咯”一聲巨響,廟堂厚重結實的大門被關上了,頓時大堂內的燭光消失在門縫裏,街道立馬就黑了許多。

這是一座有六百多年曆史的廟堂,是早期客家人到隆城安定後修建的。據說一方麵是為與當地土著居民的和睦相處而設立,另一方麵這也是客家人從中原帶來的文化,他們把廟堂當成能帶給他們希望的聖地,並向當地居民傳授了自己祖先在中原的文化。廟堂建好以後,還用青銅鑄了一口大鍾,刻上隆城客家人的百家姓。

古老的鍾聲一響起,方圓十裏內都可聽到它悠揚而深沉的鍾聲,多年來,這鍾聲就是隆城人的時辰。到民國初期,廟堂裏香火一直不斷,並且還有和尚在裏麵念經守廟,有許多看守管理廟堂的人。廟裏的鍾聲每天給人們傳達時辰,也給世人警醒,凡大事小事,鳴鍾示意,而且廟堂也是村長族長召集眾人開會議事的地方。就這樣,年複年,日複日,人們漸漸習慣在這種平靜、安詳、平淡的日子中度過一年年的歲月。

隆城,和各地的客家村鎮一樣,三天一個墟日,並與周圍小城小鎮的墟日錯開,一般不會重複。按農曆算比如隆城是一四七墟日,附近的墟亭便是二五八趕集,再有就是三六九,再遠的地方若重複也無所謂了。墟日是鄉裏人所獨有的休息趕集日,也專為普通生意人設置,三個地方輪替,讓他們每天都有生意可做。

隆城附近有不少客家人村落和少數民族村落,少數民族中大多數為壯族。客家人村落中一般由一個或幾個姓氏的大家族組成,同宗同族為宗親,同姓宗親一般都住得很近。客家人自古就很講究家族的利益,他們知道家族的穩定團結,是興旺的根本,也是延續祖先遺訓的前提。客家人最初搬到一個地方也都是由家中的幾兄弟商量後合力遷移的,他們相信幾個人的力量強於個人的力量,而且每到一個新的地方,他們便開始開荒墾植,就地取材地以土夯築起龐大的殿堂式或圍屋式建築聚族而居。

殿堂式建築和圍屋是客家人一個很顯著的民居特征,其中殿堂式沿襲了中原府第風格,比殿堂式更複雜的是圍龍屋,圍龍屋是擴大了的殿堂式,隆城幾個古老家族的房屋基本是殿堂式府第。而除了建築特征明顯外,族譜更是客家人的生命線,由先祖製定好的族譜後人可以修整,但一般不會輕易做大的改動,特別是輩分字,除了避諱,是不能隨便改動的,這樣各地客家人的後代即使在分散很多年後根據族譜仍然可以找到自己古時走散的宗親。

隆城最初隻有幾個姓氏的幾族人,他們除了與搬遷前的客家兄弟來往外,幾乎與外隔絕,靠著團結合作、艱苦耐勞、自力更生建起自己的家園,繁衍著後代。同時他們把先祖教導的中原文化與習俗帶到這裏,逐漸建立廟堂與集市,不斷吸引當地外族人,幾百年後,隆城成為隆城縣的縣府。隻因偏僻,地處深山,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以村長或各族選出的首領自治,但周圍其他的漢族人及壯瑤等土著居民均以此地為市鎮。

彎曲的青石路上,每天是來去匆匆的眾人,習慣聚族而居的客家人,一排排土牆、紅瓦、尖頂的建築,就是他們世代居住的地方。

多年來,隆城人過著自給自足,幾乎與外界隔絕的生活,直到鴉片戰爭打開國門,這座寧靜的小城才開始受到了外界的幹擾,廟堂的香火也因此時斷時續的。特別是一九四五年三架日機為追捕一個潛逃進來的抗日軍官,把小鎮炸得稀巴爛後,廟堂的香火徹底斷了。近幾年,隨著全國的解放,硝煙的減少,小鎮才又漸漸恢複平靜,墟日還有些熱鬧的氣息,而每逢過年過節或做生意或有特別需要的人就會到廟裏祈福,像林光年夫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