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裝模作樣(1 / 2)

“此題應難不到你才是,為何此時不答?”

李自躬身一禮,微笑道:“一十六聯,各見高妙,我雖答出,此時也僅是字麵,未及道理身心。不過倒也不急,先生無憂,待這欽差大人問到我時,自然不讓先生失望。”

見李自如此說話,王伯仁也便不再問了,隻說:“若有主意便好,我且等候。”

李自微笑,不說話。

他在想,這番風月題句,方才答出這十六句,各具特色,若要分別高下,卻是不易。不過,這些題句,答出者也僅是字麵而已,以此評論,隻能是下乘。他心中之句,字麵之意但陳述而已,反而不及那“花自月中落”、“月光聞桂子”、“江月無魚見”等句巧妙,也不如“羌笛關山月”、“月入千江水”、“山高增月遠”等句情景開闊,倘若就此答出,倒全無光彩,平平無奇。

所以,他要一個契機。

一個可以人與詩合,心與言合的契機。

隻有這樣,才能將他心中二句展現非凡氣質,使之前十六句,自慚形穢。

但是這樣的契機可是不易得到。便是得到,如何能夠化虛為實,以道賦物,使別人也能夠看到李自吐出二句瞬間,道悟茫茫而自覺不及,也是未知。

所以李自隻能穩著,等著。

但是他並非隻是聽天由命,他在積極的想可能讓自己找到這個契合點的方法。

他將這兩句所來的情形再次的複製,又重新低吟起《襄陽歌》。

一遍。

主持人欽差大人已經與院主和長老們評論到了第五個人。

兩遍。

第十個人。

三遍。

第十五人。

下一個人就是納蘭簫。

此時的納蘭簫頗為得意。因為他知道李自還未說自己的答案。

而且他這兩句也的確不弱,觀前麵十五人的評點,他這兩句應當可以位列中間,名次很好。

所以,當欽差主持方才一詢問納蘭簫,納蘭簫便喜不自勝的先將自己的答句重重的重複了一遍。

“月滴蟬多飲,風棲浪亦眠。”

李自自然知道這“蟬”即是納蘭簫自比,而“浪”則是納蘭簫心中之賊,是要報當日一箭之仇的狂賊之性。所謂月滴,即是說納蘭簫他得了詩道精華,此番已然詩道大進。月就是詩道。而風棲則是指李自,說李自這一個月銷聲匿跡。所以他是浪亦眠。

你不出,我不動。你若出,我就驚濤拍岸,讓你大吃一驚!

這些主意,李自豈能不知道。但是其他人可能就不明就裏了。因為他們不知道納蘭簫與李自有一段糾纏。

“院主以為此二句如何?”欽差大人向身旁的書院院主問道。

院主趙征君放下酒杯,微微笑道:“蟬飲清露,以月滴喻之,月光如水之意便不言而喻,可謂之巧。以風靜為棲,亦是如此。然此之巧,固巧矣。卻無甚甚深意蘊。大概多飲,亦眠發揮不力,尚需琢磨。然,能為此巧,亦是不俗。”

欽差點頭,道:“院主所言極是。此聯在巧,然雖巧,卻不及“花自月中落”、“月光聞桂子”二者,是未能變化。詩之巧在於想象之奇,那花落月中,月光桂子,都是想象之奇,已然變化眼前,欲要以物易物,卻是出眾。”

院主繼續道:“若論奇,那‘江月無魚見’雖然與上述二者法式不一,然意度氣力一般,且意蘊豐富,也是力敵。”

“確是。”欽差點頭,道:“江中之月,夢幻泡影,魚何所見,而人見之。此句的確內蘊深厚,加上後句‘風花隻樹知’頓時身入廣寒,心成嫦娥,遺世獨立,令人感動。”

“大人說的是。此句合在鳳尾。此時還有梧桐館一位學子,且看他又作何答案。”院長止住對納蘭簫答句的議論,轉而看向王伯仁身邊的李自,道:“你且說來你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