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戒念病的很厲害,不能等到十二點更新了,所以今天發兩章,明天零點前是不發了,請各位讀者原諒!
第一百一十一章 巧合
王靜輝看到這份手諭後,心中長舒了一口氣,對旁邊的李管事說道:“珍泉兄,老丈人終於同意和咱們一起做生意了!下一步就看你老兄的了,這件事辦好了,以後會有更多的機會!”
李管事在旁邊聽到王靜輝管當今聖上叫老丈人,心中不由得好笑,但他還是明白王靜輝心中所承受的壓力的,畢竟《商論》在士林中掀起的風波,他也有所耳聞。李管事是個純粹的商人,雖然富有但還是免不了對自己身份的自卑,所以才花這麼大的力氣來培養自己的孩子,以期待李慎能夠有金榜題名的那一天。王靜輝給他的感覺非常奇妙:他能幹、有才華、除了人有些時候會“發瘋”一把外,這個讓他也說不上來是文人還是商人的年輕人,從來都是很尊重他,並沒有因為他的商人身份而鄙視他。這次《商論》事件讓李管事看到王靜輝對待商人的態度完全是平等的,就是他讀過《商論》後,也覺得身為一個商人能夠為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而感到自豪。
與朝廷合作在陸路交通要道上開設客棧,雖然在一般的商人眼中是件非常麻煩而又耗資很大的生意,但在財力充足的興國銀行的業務範疇中,這也不過是筆中下等的投資項目。王靜輝按照自己記憶中的銀行機構和投資機構的模式,改組了興國銀行,是它與這個時代所有的借貸機構都有所不同,它使用的是新的會計計算方法,這是劉賬房和王靜輝努力的結晶,這種會計記賬方法隨著王靜輝旗下的產業實力增強,在大宋商界也開始影響逐漸大了起來,與這些產業有生意來往的商家也都開始采用這樣的會計記賬方法。除了采用新式的會計記賬方法外,王靜輝還授意李管事專門培養一批人用來評估投資的可能性和回報,來保證投資的安全性。這些改進如果落在後世的金融學家的眼中,可能到處都是漏洞,但在現在毫無疑問是最嚴密的組織結構。
外界對《商論》的評價是褒貶不一,基本上是兩軍對壘誰也不能說服誰,這樣的效果在王靜輝的眼中感到非常意外,本來他準備迎接士林中人所有的口誅筆伐的,但沒有想到能夠支持自己觀點的人也不少。雖然沒有王靜輝想象中的那麼糟糕,但這樣的爭論還是不要持續太長時間為好,必須想個法子讓這些精力沒出發泄的文人轉移視線。
王靜輝為了轉移別人對《商論》的關注,加快了《包公傳奇》這本小說的創作,包拯此時去世不過十年,當年和他共事的大臣都還在,他憑借著駙馬的名頭向他們來搜集有關包拯的奇聞軼事,基本上來按照史實描寫包公這傳奇的一生。為了達到普及性,用的是章回體白話文小說,相比兩三百年後明代才出現的同類小說,王靜輝顯然是首開先河。
王靜輝寫包拯是為了弘揚他清廉為民,所以並沒有什麼誇張的地方,幾乎全部是真實的曆史。隨著大宋在對西夏戰爭的勝利,說歸順大宋的少數民族部落也不少,但都希望大宋皇帝賜他們包姓,連少數民族部落都能夠對包拯的事跡耳熟能詳,可想而知這個時候包拯的聲望和人心了。
寫完《包公傳奇》後,蜀國公主很疑惑丈夫為什麼每天事務如此繁忙還要擠出時間來寫這個東西,王靜輝笑著回答她道:“千百年後,可能人們會忘記聖上、忘記宰輔韓琦、富弼、歐陽修等這些皇帝重臣,但能夠被百姓所記住的隻有包拯了!為夫不過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筆讓天下人能夠知道一個真實的包拯,讓人們能夠更加深刻的記得他!”
王靜輝做了最後的修改後,終於把這本書稿送到商務印書館交付印刷,這本書可是費了他不少功夫,他每寫完一個章節都要將樣稿寄回汴都,讓韓琦代為審查,或是由韓琦代為出麵聯係現在還活著的當事人,以此來保證這本書的真實性。在王靜輝的眼中,這是一件極為神聖的事情,他終於可以和一個真正名垂千古的人物有了某種聯係,或許他不知不覺的變成為包拯寫傳記,當百年後有後來者看這本書的時候,身為包拯傳記最權威的作者,他王靜輝也會在包拯的光輝下名傳千古,這是何等的榮耀?!
大宋治平四年的臘月,如果說什麼書賣的最火爆,那當然是《向往》了,這本書便是包拯傳奇修訂後的名字,關於這個書名也曾讓他苦惱了幾天,原來速度書名有點演義的味道,不莊重,此時王靜輝才發現給包拯身上裝個形容詞是如此之難,所有偉大的形容詞在包拯的身上仿佛都變得渺小起來,最後還是小李慎在看完書稿後,說道:“深憾未能見過包孝肅!”說完小家夥一臉朝聖的表情,王靜輝看到後不禁題名道《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