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1章 周旋(4)(2 / 3)

《向往》的確是令人向往,雖然王靜輝采用的是士子們都看不起的白話文,但自打開書後,便立刻進入狀態去一起感受包拯的魅力了。這本書通過所有看過的人口頭宣傳,一傳十,十傳百,銷量越來越大,為此商務印書館破天荒的追加了好幾次印刷。不過令商務印書館曾掌櫃不爽的是,這本書所產生的高額利潤全部用來興建義學,並且一半交給興國銀行來掌管。王靜輝對於自己能夠給包拯寫傳記已經非常滿足了,哪裏還會要這本書的利潤?捐出去那是肯定的,但這並不能把效果放大到最大。

王靜輝寫包公那是為了弘揚公正廉潔的官風,出書不過是個引子而已。在《向往》大賣特賣的時候,王靜輝向英宗趙曙上了一道奏章:建議每年在春季祭天大典後,除了給官員發“年終獎”外,還要進行官員評比,優勝者將會獲得一枚由大宋皇帝親自提名的“包公獎章”以激發官吏樹立良好的廉潔公正的官風。

英宗趙曙看過奏章後便明白了——王靜輝對整頓大宋吏治的事情一直是念念不忘。甚至在奏章中明確的表示:既然聖上仁慈願意寬恕那些犯錯的官員,就不能拒絕樹立清官廉吏榜樣的建議,況且“包公獎章”雖然是金質的,但有王靜輝在《向往》上所賺的錢便足夠了,況且還有一部分錢在興國銀行中代為投資理財,這部分錢在王靜輝的手中能夠虧本兒才怪了,所以他的老丈人根本不用掏腰包。

王靜輝的奏章得到幾乎所有人的讚同,早在他寫書的時候,這些有關係的官員都感覺到駙馬似乎想借包公來做些事情,當他們看到《向往》的時候,也都被打動了,畢竟他們都曾經或多或少的和包拯共事過,有的甚至還是包公一手提拔的下屬,這樣來弘揚包公美名的事情,他們自然是不會反對的。

似乎如王靜輝所願,《商論》所引起的交鋒都被紀念包拯的《向往》所帶走了,人們關注的是《向往》裏麵那個剛正不阿的包拯,而非他這個作者,王靜輝終於從焦點中脫身出來,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可能老是和別人打嘴仗。把包公的事跡寫成書,以此來樹立大宋官吏的新旗幟,改善官場的不良風氣,這個目的暫時是達到了。

眼看就要過年了,蜀國公主不能陪他在楚州過年,汴都開封的皇室家族在召喚她,蜀國公主也隻能戀戀不舍的告別王靜輝,乘船北上汴都。王靜輝對此也是沒有辦法,盡管他很想讓蜀國公主留在自己的身邊來陪自己過年,但他的老丈人更加寵愛這個大女兒,所以王靜輝隻好讓道。他來到這個時空已經有幾年了,但他最怕的日子便是過年過節,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會倍感淒涼,不過自從和蜀國公主結婚後,這種感覺才慢慢的淡化下去。這次老丈人把蜀國公主召回身邊,讓王靜輝恨得牙癢癢,恨不得捅個窟窿讓英宗趙曙好把自己也召回汴都開封。

王靜輝過年是獨自一人,但李管事和李慎父子兩人也不會汴都了,直接留在楚州和他一起過年,當然還少不了王靜輝親自提拔的徒弟們,這樣也有將近二十個人在一起過節,也算得上非常熱鬧。

不過就在臘月二十九這天,知州府中來了個客人上門求見王靜輝。王靜輝本來想匆匆打發了客人,但從門房的手中接過拜貼後,輕聲說道:“難道是他?!”然後立刻讓門房將客人帶進客廳中招待。

那份拜貼上就寫著江州德安王韶,字子純。對於王韶,王靜輝自然不會忘記這名有數的北宋名將,看拜貼如果沒有什麼錯誤的話,那多半就是曆史上收複熙河的王韶了,不過此時的王韶應該還在“西北采訪邊事”,做他的參軍呢。

對於王靜輝來說,王韶的價值當然自不用說,他也算是最活躍在政壇上的武將了,變法派手中的一張王牌主力,王安石就是靠王韶在西北立下的軍功來作為後盾,刺激神宗皇帝堅決支持他改革的,不過現在曆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王安石現在雖然也是翰林學士,但與英宗趙曙之間的關係顯然沒有那麼密切,直到現在不用說進入決策層了,就是連皇帝對他的信任都很有問題,不過王安石現在和潁王趙頊的關係卻是不錯。

“王韶眼下出現在楚州,依照曆史的發展,王韶現在應該還沒有見過王安石,而且他的《平戎三策》估計現在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他突然找到我的門上來是為了什麼?不管為什麼,自己都要把和王韶的關係在這次見麵中定下一個良性的基調!”王靜輝在客廳中邊等王韶,邊在自己的心中盤算著利害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