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2章 祭祀(1)(3 / 3)

王靜輝在另外一份奏章的附件中寫到:大宋從明年開始便大規模的推廣雙季稻的種植,這會使大宋糧食庫存增加,臣預計三五年之後,糧價會向下劇烈降價,但糧價降低是好事,如果過低則同樣會對國家造成麻煩,會打擊地主和百姓務農的積極性,所以臣請聖上除了要加強各地常平倉用來賑災糧食的儲備和監管外,還要將剩餘的陳糧全部賣給朝廷許可的酒商,或是秘密擴大高度白酒的生產規模,用以對這些白酒來擴大馬匹交易,為最終解決西夏問題做準備。

處理西北問題上唯一的分歧便是開戰的時間,王韶覺得此次第一步作戰不會有多大的困難,主張朝廷可以隨時作戰;而王靜輝則是立足於大宋目前的現狀,他太清楚大宋目前的財政狀況了,他那個便宜義父韓琦和老丈人趙曙現在幾乎是每隔幾天都要問問是否有新開辟財源的方法,就在這樣的惡劣情況下,國家拿什麼來支持戰爭?大軍一動,日常軍費開支就會增加千萬貫以上,到時候朝廷的要求肯定是每戰必須保證全勝,否則前線的將領就會第一個倒黴,政治風險巨大,就算王靜輝知道王韶在推行這一過程中穩穩當當沒有敗績,也不願意冒這樣的風險。

王靜輝也害怕自己給大宋統治階層“畫餅”太好看了,畢竟兩萬匹馬對於大宋來說是筆極為寶貴的財富,即便你有錢也沒有地方買,西夏現在是大宋的敵對國家,想買馬匹是不可能的,但遼國那裏往往把價格抬的很高,雖然有白酒攻勢的輔助,但契丹人的數量限製是令大宋最為惱火的,以至於你有錢也買不到。收複熙河地區,這兩萬匹戰馬很有可能會使大宋高層鋌而走險,這也是說不定的事情。所以王靜輝為了避免這一糟糕狀況的發生,還是專門寫了一片策論附在後麵,並且還給樞密院的郭逵和富弼還有韓琦、歐陽修、司馬光等人寫信。其實王靜輝這種擔心顯然是多餘的,大宋無論是軍方還文官高層都希望能夠保持住現有與西夏的優勢,畢竟打仗是要花錢的,他富弼也是做過參知政事這一職位的,當然知道這中間的困難。

在得到這些元老的原則上肯定後,王靜輝便把這道《大宋對西夏長期戰略劄子》打上他和王韶的名字送到了汴都開封,然後便等待統治高層最後的回複。事實上這個劄子的最大作用便是讓王韶搭上了一列快速升遷的快車,半個月後從汴都開封回複的快馬到了楚州,英宗趙曙親自下了一道手詔:召楚州軍州事王靜輝和建昌軍司參軍王韶進宮麵聖。

王靜輝接到英宗趙曙的手詔後,就知道這道奏章肯定是獲得了大宋統治高層的通過,這次麵聖也不過是聽一聽最終詳細的設想和看看王韶吧。在給那名傳手詔的太監李康一百貫交鈔後,說道:“李公公,這次從汴都來可曾知道公主什麼時候回來?”

李康是王靜輝的熟人了,每次來王靜輝這裏傳詔都是他,而且駙馬爺向來賞賜寬厚,百官交鈔更是平常事,讓其他的太監知道了,幾乎嫉妒的都眼紅,其實王靜輝倒是沒有骨頭去巴結宦官,但他知道曆史上英雄很多都在他們身上栽了跟頭,自己不是英雄,還是客氣點好,有了這些內宦的好感,多少對皇宮的風向知道些,不至於犯不必要的錯誤。

李康立刻笑著說道:“駙馬爺,皇上讓我下手詔的時候就說過了,先讓蜀國公主在宮內陪伴曹太後和高皇後一段時間,等你麵聖過後,便和你一起啟程回楚州。駙馬放心,公主的身子骨好著呐,沒有犯上什麼風寒之症,公主這一回去,皇宮裏都熱鬧了許多,我們這些下人也有不少打賞。”

王靜輝聽後對李康說道:“李公公真是有心了,公主身體弱,本官也是怕她在旅途中受到風寒,在汴都就有勞公公代為照顧了,這裏有套水晶坊最新出的五色酒海,還請公公笑納!”

水晶坊便是王靜輝和徐氏開設的玻璃作坊的名稱,那是引領大宋高檔奢侈品風潮的高級作坊,後麵因為要給皇宮中的鏡子作坊供應玻璃,所以還有韓琦和英宗趙曙,自然沒有無賴或者是官員上前打秋風。其出產的各種玻璃製品是所有權貴富商的最愛,五色酒海可是從來沒有在市場上出現過的,李康這家夥自然識貨,聽後笑得更開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