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一章 經濟評論
半個月後,《大宋新華報》開始正式登上了舞台,它的編輯成員自然是大宋精英階層中的精英,為首的主編居然是又是一個王靜輝耳熟能詳的人物——加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的範純仁,範仲淹的兒子!
王靜輝對範純仁的曆史並不陌生,但也稱不上十分熟悉,之所以能夠注意到他,還是因為他的老子範仲淹太過有名,想不知道都很難,此時的範純仁已經四十三歲了,他的兄長範純佑已經過世。這個範純仁也是曆史上“熙寧變法”中的一個重要人物,不過他和司馬光是同屬於保守派的,司馬光在前,範純仁在後,由於個人的操守和才能再加上他老子範仲淹留下的深厚人脈,範純仁在司馬光死後便成了保守派的中堅人物,這到和變法派中的王安石和呂惠卿的繼承關係有些相似。
說起《大宋新華報》,本來有人提議使用《中央報》這樣的稱呼的,不過被王靜輝立刻否決了——這讓他想起後世民國時期那份專門以吹牛為著稱的《中央日報》,這可不是一個什麼好兆頭,所以幹脆把《中央日報》的對頭《新華日報》給搬了出來。他心中對此也是好笑的很,也不知道是誰想得要用“中央”做報紙的名稱,別人可能不知道,但王靜輝對這個詞可是敏感的很,“新華”對於一個後世中國人來說也是一個特別的詞,本來這還是準備留著給自己的商行所用,不過想想“新華”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用的了的,幹脆拿出來給朝廷的報紙更加實際一些。
王靜輝雖然在報紙的問題上和司馬光達成了一定的共識,不過他也沒有想著全靠司馬光。在《大宋新華報》創刊半個月後,楚州和杭州的商人群體在王靜輝的示意下聯合起來推出了《大宋商報》;杭州西湖學院和汴都華英書院各自都推出了自己的書院學報。一時間大宋有了三家最重要的報紙,還有兩份一南一北兩份學報,它們都有著共同的特點——無論在刊印、發行還是運輸渠道上都是由商務印書館來完成的,除卻兩份學報所麵向的對象比較狹小之外,其它三份報紙都是通過商務印書館的行銷渠道直接麵向全國發行。王靜輝苦心經營《大宋明鏡報》這麼多年,所積累下來的深厚功底在這個時候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否則想要把報紙麵向全國發行也不是這麼一件容易的事情,至少在這個時代,就是朝廷想要發行一份全國性的報紙也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有《大宋明鏡報》用了幾年時間探索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渠道才有今天的場麵。
這還不算完,王靜輝已經分別給河北的韓琦和陝西的富弼,詢問是否可以在這兩個地方設立一個地方性的報紙,用以覆蓋北方和西北地區。雖然還沒有收到這兩個人的回信,但王靜輝可以預見的是他們絕對不會放棄報紙這樣有力的武器,若是在四五年前報紙才剛剛開始創刊的時候,沒有人嫩夠意識到輿論的威力,但這幾年王靜輝用手中的《大宋明鏡報》為依托,向士林、官僚、工商等各個階層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所達到的政治效果是所有知情人都明白的。
在王靜輝的構想中,全國性的報紙隻需要有這麼三四份便足夠了,太多的全國性報紙以現在的市場肯定容納不下,最後還是會被打回原型,而《大宋明鏡報》是大宋第一份報紙,市場開拓有著足夠的功力,不僅在流通渠道上是無人能及,而且還大力投資教育,在這四五年間的投入使得同期大宋所能夠培養出來識字的人更多,這些人都是報紙的潛在客戶——在大宋的有些大城市中的酒樓茶肆之中,已經出現了專門以讀報為生的“讀報人”,規模稍大些的酒樓中,都會專門雇傭這些人來為客人讀報以招攬客源。
開辦的時間早,有著豐富的辦報經驗是《大宋明鏡報》的優勢,而且也是全國第一份全國性報紙。不過《大宋新華報》的背景是官方,是代表大宋的行政力量,這就注定《大宋新華報》自開刊刻印的時候就已經成為全國行報紙了,發行上也是兩條主線——朝廷的個個行政單位會按照距離汴都遠近得到這份報紙,而民間發行則是以《大宋明鏡報》這幾年來建立的發行網絡。不單單是《大宋新華報》是用《大宋明鏡報》已經非常完善成熟的發行網絡,《大宋商報》也是如此,華英書院和西湖書院的兩份學報因為其學術性比較強,用戶範圍也比較狹窄,不過透過這個發行網絡,隻要想看這兩份學報的人前來預先訂購,在大宋交通比較發達的地方也是可以非常及時的得到最新的報紙。
王靜輝非常明白,若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讓整個社會有非常明顯的提高,就必須將教育擺在第一位發展,當然這是在國家沒有外患或者沒有重大威脅的前提下,不過他環顧大宋四周這些國家,曆史上如臭蟲一般不死堅持到蒙古人出現的西夏,現在已經被徹底打成殘廢,就算大宋不去攻擊它,沒有個十來年休想恢複元氣,但大宋能夠給它這個複原的機會嗎?若不是因為大宋財政才剛剛脫離危險邊緣,王靜輝早就慫恿皇帝趙頊先掃平西夏了。至於遼國,按照曆史應該不會有什麼作為了,至少在三四十年內,大宋即便不主動向外發動戰爭,周邊也絕對不會有危及大宋的武裝力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