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延灼謝恩已罷,隨蔡太師到樞密院,商議起軍,剿捕梁山泊一事。趙佶很信任蔡京,任命他為“太師總三省事”,等同於“平章軍國重事”,比一般的丞相都要權重。原來現任樞密使童貫久在邊關無法執政,蔡京便代理樞密院諸多事宜。呼延灼並不訝異,啟稟道:“稟明恩相:小人覷探梁山泊兵多將廣,武藝高強,不可輕敵小覷。乞保二將為先鋒,同提軍馬到彼,必獲大功。”蔡太師聽罷大喜,問道:“將軍所保誰人,可為前部先鋒?”
呼延灼稟道:“小人舉保陳州團練使,姓韓,名滔,原是東京人氏,曾應過武舉出身。使一條棗木槊,人呼為百勝將軍。此人可為正先鋒。又有一人,乃是潁州團練使,姓彭,名玘,亦是東京人氏,乃累代將門之子。使一口三尖兩刃刀,武藝出眾,人呼為天目將軍。此人可為副先鋒。”蔡京也曉得二人能耐,聽了大喜道:“若是韓、彭二將為先鋒,何愁狂寇!”
呼延灼又道:“小人知曉梁山地勢,欲要分兵攻打,肅清山寨,掃盡水窪,擒獲眾賊,拆毀巢穴。但恨四麵是水,無路可進。遙觀寨柵,隻除非得火炮飛打,以碎賊巢。久聞京師有個炮手淩振,名號轟天雷。此人善造火炮,能去十四五裏遠近,石炮落處,天崩地陷,山倒石裂。若得此人,可以攻打賊巢。更兼他深通武藝,弓馬熟嫻。若得此人,克日可取賊巢。”
蔡京聽罷,也同意派遣淩振,便傳下鈞旨,教喚甲仗庫副炮手淩振和韓滔、彭玘二將前來。三人來到以後,跟呼延灼商討了應敵之策。蔡京便問道:“你等三路,總有多少人馬?”呼延灼答道:“三路軍馬,有九千馬軍,四萬步軍。”蔡京想了想道:“前番張叔夜親率五州兵馬,將近四萬,依然落得全軍覆沒,雖有張叔夜降敵之故,那也驗證盧賊非凡,你三人親自回州,將所有兵馬盡數帶齊,約會起程,收剿梁山泊。”呼延灼三人帶頭稱是。
呼延灼又向太師蔡京討齊了兵器盔甲和馬匹等裝備,彙合韓滔、彭玘、淩振,又立了軍令狀,然後辭別了蔡太師和其他幾位疏密院官員。
淩振因受了呼延灼的舉薦,便被樞密院看重,授了炮兵統領之職。淩振大受鼓舞,十分積極,將他新近研製的火藥和火炮盡數帶上,裝載了十幾輛車子,另外帶著另外十幾名炮手和三四十名士兵,等候呼延灼的大軍。
三個月後,韓滔、彭玘二人從陳、潁二州帶齊人馬,趕赴汝寧郡與呼延灼彙合,呼延灼便把樞密院甲仗庫發放的盔甲、兵器、馬匹和他奉命打造的連環、鐵鎧、軍器等物,分發給諸軍。犒賞三軍已罷,擺布兵馬出城,前軍先鋒韓滔,中軍主將呼延灼,後軍彭玘,彙合淩振的炮兵後,便浩浩蕩蕩,殺奔梁山泊來。
自呼延灼受蔡京召見起,盧俊義就知曉朝廷因為張叔夜的兵敗,所以不再用文官而是要用武將剿匪了,他也知曉呼延灼自接到軍令後就征得蔡京同意,開始打造連環、鐵鎧、軍器,這些物事費了三個月時間,這三個月時間內呼延灼等人也不歇著,訓練士卒,尤其是騎兵,據軍情處特工的觀察,呼延灼三人的部屬戰鬥力恐怕比之前遇到的官兵都要強悍些。
盧俊義當時便吩咐金槍手徐寧加快訓練鉤鐮槍手,吩咐東平府和獨龍堡加快修複和築城速度,爭取在呼延灼到來之前一應防禦工事都建設好。
梁山在水泊的偏西部,這裏距東岸有八十多裏地,離西岸卻隻有五六裏地。當然水泊是南北長東西窄的構造,南北長達三百裏,如此一來,才說它方圓八百裏。
東京和汝寧郡都在梁山水泊的西南,呼延灼三軍自然是向梁山水泊西岸進發。
消息傳到梁山元首府,盧俊義忙召集眾將議事。許貫忠便道:“我聞此人,祖乃開國功臣河東名將呼延讚之後,嫡派子孫。此人武藝精熟,使兩條銅鞭,人不可近。必用能征敢戰之將,先以力敵,後用智擒。”盧俊義點點頭道:“我也知曉此人底細,此人貫會馬戰,便挑選一些馬上高手跟他會會,探探他軍的實力,再做商議。諸將聽我號令,欒廷玉師正防守獨龍堡、燕青師正防守東平府,都暫不調動,現留張順師留守梁山,近衛師、王進師、林衝師、孫立師進入戰備階段,等我進一步命令,張順師進入戰備階段,準備做水上迎接。”(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