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遂書堂書目》及《後村先生大全集·詩話續集》載《李格非集》四十五卷、《澗泉日記》卷上載有《濟北集》、張邦基《墨莊漫錄》載有《曆下水記》。隻可惜各書皆佚,現僅有《洛陽名園記》一卷傳世。
李格非現存遺文、斷篇及書目可知者尚有《廉先生序》(《章丘縣誌》)、《書戰國策後》(南宋紹興丙寅姚宏《重校戰國策·敘錄》)、《人元柏六年十月哲宗幸大學君臣唱和詩碑》(《楓窗小犢》)、《傅堯俞疏》(畢沅《中州金石誌》)、《破墨癖說》(張邦基《墨莊漫錄》)、《雜書》二篇(《墨莊漫錄》、《人冷齋夜話》)、《李格非論文章》(彭乘《墨客揮犀》)、《祭李清臣文》(《後村先生大全集·詩話續集》)。
齊魯書社出版中國孔子基金會《儒家石頭上的文獻——曲阜碑文錄》,第169頁可見現存於曲阜孔林思堂之東齋的北牆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麵寫有:“提點刑獄、曆下李格非,崇寧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過、迥、逅、遠、邁,恭拜林塚下。”
其次是其母,係宋初狀元王拱宸之子王洴藺之女。出生書香門第,宜善詩文,生下李清照不久便病故,李清照其父續弦,世人所傳之人實為李清照繼母。
其三,言及其夫趙明誠(1081-1129),字德甫(又作德父),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龍都街道)人,宋徽宗崇寧年間宰相趙挺之之第三子。
著名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生於宋神宗元豐四年(1081年),卒於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
趙明誠21歲尚在太學讀書時,與李清照結婚。崇寧四年(1105年)十月授鴻臚少卿。大觀元年(1107年)三月,趙挺之去世,遭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家屬受株連。
趙明誠夫婦從此屏居青州鄉裏13年。宣和年間趙明誠先後出任萊州、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起知江寧府。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移知湖州,未赴,病逝於建康。
趙明誠致力於金石之學,可謂幼而好之,終生不渝。他曾自謂:“餘自少小喜從當世學士大夫訪問前代金石刻詞。”(《金石錄》序)與李清照結婚後,對金石學誌趣更是有增無減,日趨癡迷,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誌”(《金石錄後序》)。
屏居青州與出守萊州、淄州時期,是趙明誠、李清照夫婦相濡以沫共研學問的最美滿的時期,也是趙明誠金石事業最有成就的時期。
從大觀二年(1108年)至宣和三年(1121年),趙明誠曾四遊仰天山,三訪靈岩寺,一登泰山頂。或題名,或拓片,獲得了大量的碑文資料。經過多年的親訪廣集,在李清照幫助下,趙明誠完成了《金石錄》的寫作。
這是一部繼歐陽修《集古錄》之後,規模更大、更有價值的研究金石之學的專著。著錄所藏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種。《金石錄》30卷。前10卷為目錄,按時代順序編排;後20卷就所見鍾鼎彝器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石刻文字,加以辨證考據,對兩《唐書》多作訂正,是研究古代金石刻必資之書。
其四,李清照改嫁繼夫張汝洲,趙明誠病死於建康(今南京)後,給她增添了難以忍受的悲痛。就在李清照痛苦,迷茫,孤寂之時,張汝州為騙取李清照錢財,趁虛而入,對李清照百般示好。當然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了解完這幾個重要人物之後,開始說這個最具傳奇色彩的女詞人李清照的故事。引言:寂寞深閨,柔腸一寸千萬縷。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常記西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有人來,襪鏟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