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龍堡依托著獨龍山而建,一部分城牆是建在懸崖或其他高峭的地方,防禦力比平地建城高上很多。城牆的基石自然是獨龍上的巨石,然後再用水泥連接大青磚,內牆外牆是兩三層大青磚,中間是結實的黃土。城牆高達五丈,寬二米,十分堅固。
盧俊義嚐試著用了歐洲的多麵棱堡建構來打造這個獨龍堡。這個城堡不是傳統的四方,倒是像一個五角星,其中一個角是依托山勢懸崖所造,所以要防禦的隻有三個內角,三個城門建在三個內角處,突出的棱角上分布了多個炮樓,上麵安放著弩炮兵和許多弩兵,有效地掩護了城門和城牆的安全,把死角完全消除還大大擴展了防禦線。進攻方對棱角單獨攻擊也會由於正麵狹窄而處於兵力劣勢,棱麵的設計使得防守方不存在火力死角。退一步說,即使攻擊方偷襲棱角得手,也沒有展開兵力的空間和通道,基本會立刻被四麵八方砸過來的火力打下去。炮樓也是箭塔,處於突出的棱角上,讓身在箭塔的防衛者可以沿著城牆麵對的方向對外射擊。而城角的箭培,則可讓防衛者擴大攻擊的麵向,向不同的角度作出射擊。箭塔可以讓守城人從各個麵向保衛城門。炮樓箭塔會隨著防禦的要求不斷地在城牆上加建。
城牆和箭塔會不斷地被強化,以提供防衛者更大的防護。在城牆頂端後麵的平台,可以讓防衛者站立作戰。在城牆上方所設置的隘口,可以讓防衛者向外射擊,或在作戰時,得到部份的掩蓋。這些隘口可以加上木製的活門作額外的防護。狹小的射擊口可以設置在城牆裏,讓弓兵在射擊時受到完全的保護。在攻擊期間,木製平台會從在城牆或箭塔的頂端伸出,讓防衛者可以直接射擊牆外的敵人,如果敵人有備而來,防衛者可往他們投下石頭或騰沸的液體。隱藏在上方的木製平台會保持濕潤來防火,與它具有相似功能的石製拱施被稱為堞口,會設置在城門的上方或其他重要的據點。
獨龍堡門前就是從獨龍山流向梁山水泊的香水溪,這個溪流並不大。盧俊義便讓人將香水溪挖深挖闊,成為真正的護城河。另外挖得很深的護城河也會增加了敵人在城堡底下挖掘地道的困難度,因為地道如果在挖掘期間坍下,挖掘者就很容易被護城河的河水淹溺。然後建吊橋,橫跨護城河,讓城堡的居民方便在需要的時候進出。遇到危急時刻,吊橋會被吊起,以恢複壕溝的作用並緊閉城牆。吊橋由城堡內的機械吊起,免於攻城者的進襲。
獨龍堡大城堡中心的小城堡,是軍事要塞,又稱為內城,駐紮了梁山義軍陸軍第一軍第三師,這是獨龍崗上的子弟兵。獨龍堡的外城門和內城門之間的開放區域就被稱作外城。外城裏生活的是獨龍崗上的居民和梁山的屯田兵。
平常時候,隻要少數的士兵就能夠防衛城堡。在晚間,所有的吊橋都會被吊起,閘門並會落下以緊閉門口。在攻城的威脅下,自然會需要更多的兵力去防衛城堡。
當攻城者作出攻擊、或企圖排走護城河裏的水、或填平護城河時,就會出動足夠的弓兵和弩兵,從城牆上或箭塔上向攻城者射擊。隻要攻擊能造成傷亡,就可打擊攻城者的士氣並降低其作戰實力。如果能以投射武器開火,對攻城者做出沈重打擊,更可能就此將諸驅離。
如果攻城者采取緊密的肉搏戰,就需要戰鬥力強盛的槍兵加以對抗。士兵必須從平台上投下石頭或澆下沸騰的液體,也必須修複受到破壞的城牆,或使用燃燒中的投射武器向敵人丟擲火焰。積極的防衛者會尋找機會從城堡衝出,突襲攻城的軍隊。快速的突襲主要可燒毀城牆下的攻城塔或投石機,以拖延攻城的進度並打擊攻城者的士氣。在危急的時候,外城的農民將被征召服役,他們每隔五天就要接受一次軍事訓練,做為防守的預備役士兵。
盧俊義對獨龍堡的建造規模是這麼要求的,占地至少方圓十裏,能容納二萬軍隊和二十萬百姓,能經受二十萬敵軍的圍困。盧俊義對獨龍堡的建造規模要求這麼高,就決定著獨龍堡的建造進度是快不起的,但在建築大師李雲和陶宗旺的指揮下,十萬人一鼓作氣,一個月內就將小城堡,即軍事要塞建造成功。梁山陸軍第一軍的第三師正式駐紮,除了幫助建造外城,還要提防其他州府官軍對梁山和東平府的突襲。(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